当你沉溺于西方文化的熏陶下,那些在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里曾经璀璨于世的中国文化之美,诸如织锦、服饰、印染工艺,风筝、彩灯、皮影戏、年画、谚语、歌谣、故事等身影,都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逐渐衰退,乃至濒临消亡!这些都是我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是个既迫在眉睫,又需任重而道远的难题。

大众才是“非遗”保护主体,企业需要承担更多责任

其实早在2003年初,随着“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已开始走上了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但真正引起社会各界对保护“非遗”的重视,却是源于2005年的韩国端午祭之争。

而要做到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政府立法、学者开展调查研究,真正的保护者主体,应当是社会大众。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个人的产物或财富,它是整个华夏民族在一代代传承过程中凝聚的智慧和结晶,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财富。

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需要个人乃至企业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方面,社会赋予企业的责任尤为重要。

五年探索,企业介入“非遗”基金成效斐然

秉承这一思路,2008年9月25日,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在清华美院成立。这项由柒牌集团赞助的“柒牌 清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公开征集项目,每年投入100万元经费,首批基金将持续5年,共计投入500万人民币。

刘元凤先生、洪炳文先生、徐艺乙先生、李当岐先生、李超德先生与会合影(从左至右)

转眼柒牌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已经迎来了第5个年头。截至今年,柒牌非遗基金共支持非遗研究项目累计60项,研究项目遍布全国35个地区,涉及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等诸多领域!而其中有6项研究成果是柒牌的招标项目,分别为“禅文化、囍文化、福文化、十二生肖文化、古代水墨文化、民间生肖文化在当代男装的研究与应用”。而今年七月,由柒牌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举办的“柒牌 清华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研究成果5周年结题报告会,在清华美院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中来自全国的多位知名非遗专家学者就这五年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结题汇报,而整个会议的过程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