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采访杨丽萍,那时候她告别演出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作为一个记者,就算再不想问这种问题,都得张嘴问她,她大手一挥“那是你们媒体写的,杨丽萍告别舞台早着呢”。果真如此,今年杨丽萍又来到广州巡演,场场爆满,广州大剧院创造了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杨丽萍与舞台的缘分有多长只有她知道,但她的事业如今还是有了点小小不同,12月8日,杨丽萍在289艺见与观众分享的主题不是舞蹈,而是“我为何投身民艺”,只是作为知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还是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她热爱的舞蹈,她说“每次上舞台都是一个仪式,是有一个美好的精神要跟观众交流。”她也不回避商业,“不拒绝做票房”,但是东西得纯粹得艺术。以下为杨丽萍与“新星星艺术节”创始人曾琼现场对话实录,没来到现场的观众可细观。

“他们不只是做一个乐器,而是赋予了很多信仰”

曾琼:民间艺术可贵在哪?

杨丽萍:云南,光是彝族人就有一百多个支系,他们的信仰也不同。比如有的人崇拜老虎。其 实民间的艺术可贵在哪里呢?不管是歌舞还是这些生活,都是细节处十分艺术。佤族人吃的、用的,都是一棵树木雕出来的,现在作为艺术品收藏到家里。他们制作鼓也十分讲究,无论是彝族人还是德昂族人,他们制作鼓时,在选材时有独特的方法。精挑细选,选到木材之后,全村人砍倒,将整棵树掏空,他们只能用手工的把它掏空,然后放在鱼塘浸泡一年拿出来才能做鼓。他们不只是做一个乐器,或者做了一个生活用具,而是赋予了很多信仰。

曾琼:民间文化在城市里往往会有点水土不容,您怎样用一种新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接受?比如《云南印象》,还有许多舞蹈,您在里面做了很多的创新。

杨丽萍:因为自己是白族人,自己民族的一些文化或者艺术的东西已经溶于血液。我非常非常热爱我们自己的艺术,因为我们是少数民族的后裔,会非常自觉的、主动的去传递和传承,也会去创造。

“每次上舞台都是一个仪式”

曾琼:很多旅游景点以原生态表演来吸引游客,在您的艺术和这些表演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你自己怎么看?

杨丽萍:我的心态不一样。我每次上台,包括这些来自山村的舞者,他们种地、打鼓、唱歌、跳舞非常的投入,非常有民族特色,有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打鼓是为了祭天、祭神,所以他们状态不一样。把他们请到舞台上是很神圣的。我也是一样,每次上舞台都是一个仪式,是有一个美好的精神要跟观众交流。

当然我们不拒绝做票房,因为我们必须要这样做,但是你的东西得纯粹,你的作品得艺术。我们用心地去跳,和那种的简单的旅游歌舞相比,一个他们的味道不正,就像饭菜一样,四川菜不像四川菜,都是假的,我觉得作品得非常尊重原汁原味。(跳舞时)应从精神到视觉都要非常的还原,尽量找到祖先的灵魂,让他一直注入到里面。现在世界上多一点像我们这种状态和这种状态的话,那个舞台的艺术就不一样了。

曾琼:你几乎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云南文化的代言人、传承着,这个本身对你有压力吗?

杨丽萍:没有!

曾琼:今天的主题是“投身民艺”,您未来有什么打算?

杨丽萍:我觉得我们白族的音乐特别的美好,像我们云南的一些乐器,我一直没有把它真正的体现出来。我也特别喜欢陶艺,像藏族的黑陶,还有民间的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手工艺,比如说蜡染,这些东西做出来不要像旅游产品,要有一定的特质、品质、有创意。

(来源/289生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