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瑞(15岁)

从腊月那碗浓浓的腊八粥开始,在所有流淌着炎黄血液的人们的土地上,处处张灯结彩,挂红灯笼、贴对联、舞狮子、放鞭炮,莫不热闹非凡。小年、除夕,紧接着的大年初一到十五,都是属于中国人的狂欢节,它从原来的祈福,已经变成了团圆和狂欢的标志,一代代传承着,并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年味儿”。

在我父辈往上,过年总是他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间,他们可以在过年的几天中痛快地吃糖,吃点心,还有不多但美味的鸡鸭鱼肉,当然还有掺着肥肉渣的白菜馅饺子。他们不仅能饱口福,一家里的老大往往能率先换新衣服,而把带有补丁的旧衣服传给弟弟妹妹。每每回忆起儿时的春节,父亲总会带着微笑,咂着嘴,眯缝起眼来讲述那饺子的美味。对于他们那一代来说,年味就是点心匣子里的酥甜,饺子的些许油腻,还有红烧肉的满足。

诚然,在我这一代,温饱已经满足,饺子每天都能吃到,甚至我们都开始控制肉的摄入。这过年的团圆饭,脱离了大鱼大肉的外在形式,却以另外一种感觉进驻到了我们心里。

三十晚上,同姓亲族一起拖家带口聚集在爷爷家里。屋子不大,但是不显拥挤与燥热,每个人之间热情地谈天说地,温暖了这个冬夜,成为北京城除夕无数盏不灭灯中的一块拼图。在哪里都有美酒,但与家人举杯更甘醇;在哪里都有饺子,但家人做的饺子最好吃;吃到带硬币的饺子时那种欣喜快乐更是在自家独有。有家,才有节。那种温暖任何东西都无法相比。家,这种血亲关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互相感受、互相体贴、互相照应的温暖,带给了无数游子奋斗的精神力量。现在,物质基本满足,所缺的就是团聚,那么这年味,就融合在家庭聚会、亲人重逢的互相寒暄中了。

年味儿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盛,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丰盛。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习俗,更有阖家团圆的美好期盼和祝愿。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1999年4月,现就读于北京市东直门中学高一(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