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网易女人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作者:吕频(2012女性传媒大奖女性榜样奖获得者,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负责人,网易女人写时评作者。)

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必极大地鼓舞全世界的同性恋权利运动,包括中国。虽然如今美国的平权状况并不在世界前列,然而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却决定它被瞩目的位置。不过,这一进展对中国的影响,就我蠡测,一方面将表现为更多人加入支持同性恋权利,一方面则将表现为更激烈的辩论,例如,已经有人出来在媒体上诅咒美国最高法院是“作死”了。所以在此议题上的观点将更两极化,两极之间也将有更多交锋。但这绝不是坏事,因为这首先意味着,同性恋权利走出不被言说的暧昧而成为议题。被讨论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之始。

议程已被设定,婚姻权成为同性恋权利的核心,而其他领域中的平等稍次。不管这一议程在国际上是如何被选择的,在中国国内,它无疑应和了许多人对理想生活的愿望与渴求,即拥有自主、可靠及被社会承认的家庭。我相信婚姻权的核心位置符合中国同性恋群体的民意,而且,不管在中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实际可能性有多大,这方面的倡导能带动同性恋普遍权利的提升,继续着力推进婚姻权倡导是明智之举。

然而,作为同性恋权利的支持者,在这一庆祝时刻,我却有一丝唏嘘之感。美国最高法院的判词中写道:“没有哪种结合比婚姻更为深刻,因为婚姻象征着爱情、忠贞、奉献和家庭的最高理想。两个人通过婚姻的方式结合,成为更好的人。”这似乎意味着将我们这些不结婚的人排除在一种既高尚又感人的情感与道德共同体之外。未来此排除的标准,显然将并非在于性取向,而在于是否认同婚姻对个人及人类的意义。

原有的藩篱会被被打破,那些“婚姻只能是一男一女的神圣结合”的叫嚷将成明日黄花,然而当藩篱只是在一个扩大的边界上重新扎起,异性恋单身者们却发现,同性恋已经不再和他们同盟。是这样吗?

不。将婚姻权作为权利目标和投奔婚姻不是一回事,婚姻权是所有人都应该拥有的,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有人是否需要和有必要结婚的真议题和自由讨论。作为异性恋单身者,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意义,在于让所有人都拥有结婚与否的自由选择,然后那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才能被讨论:你想怎样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从批判婚姻制度的角度,很容易将同性婚姻合法化潮流解释为婚姻制度自我维系与更生的战略。在美国,在欧洲,身在婚姻中已经是成年人的少数派生活状态,在中国,年轻人正在和父母与社会观念的斗争中推迟婚龄,此时婚姻制度需要同性恋者的赞助,对后者的接纳与其说是出于开明,毋宁说是出于保守。但是,放弃将生殖作为核心任务,婚姻制度已经有了一层质变,异性恋霸权已经被稀释,未来婚姻意味着什么,恐怕现在都未必想得到。而且,这一战略也未必能成功,在已经合法化的国家里,大多数同性恋者还是没结婚嘛。我觉得唯一重要的是,警惕对婚姻的浪漫化,即使是为了倡导和争取支持的目的。人们不会为教育和就业写下那么多感人的字词,虽然教育权和就业权同样值得争取,在我看来权利从来都是平实的,不会因不做抒情题材而缩水——而且还有什么抒情能超越“生而平等”四字。个人的情感体验当然值得尊重,但此外,以婚姻的浪漫论述来召唤效忠是一种情感操作,而这既排他又肤浅,因为人生的意义其实根本没有定论,多元才是更深刻的同情。而且,与美国最高法院和宣传的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没那么大的关系,在这方面,不太相信同性恋者会更天真。奥巴马的概念偷换也应该被指出,当他说“所有人都应当被一视同仁,无论他们是谁,他们爱的人是谁”的时候,他把性取向篡改成了爱情,但不爱、不相信爱的人也可以是同性恋或异性恋,他们可能不需要被祝福,只需要被平等对待。

号称“史上最好律政剧”的《波士顿法律》的结局诉讼之一是两位男主角对同性恋权利组织,好基友为转移财产而登记结婚,被指责是“骗婚”和钻法律的空子。但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结婚?当权利之门打开,人们一定会奔向不同方向,那种场面应该比集体庆祝仪式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