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7年时间都坚守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一线的唯一教授级别的女性,也是伶仃洋牛头岛上的拓荒者,她带领团队在一片荒芜中白手起家创建实验室,挑战世界级难题。习主席接见她时热诚地赞扬她和团队:“非常了不起”。

铁娘子”的世界级“超级配方”

她就是张宝兰,出生在粤北山区,成长在部队大院,从小就养成了“说干就干,勇往直前”的性格。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交四航局,从最初的打下手开始,她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一线工作钻研,最终成为中交四航局第一位女教授级高工。2011年5月至2017年8月,她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沉管预制厂实验室主任。

大体积的混凝土逢打必裂,这几乎是行业共识。为了做好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三十多年的张宝兰第一次在荒岛工地上创建实验室。

要打造不裂的沉管,她必须解决混凝土的配合比这一世界级难题。

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她就在荒无人烟的牛头岛上主持建成了与世界最大的沉管预制厂相匹配的实验室。

港珠澳大桥使用的沉管要深埋海底44.5米,服役120年,混凝土成分该怎样调整,让张宝兰费劲了心思。

混凝土实验,俗称“打混凝土”。不同的配比,不同的用量,需要不停地连续实验。在张宝兰的带领下,实验坚持了1年多。期间,很多结果张宝兰都觉得不满意,总觉得还缺一点,于是不断地反复重来。那段艰苦的过程“打”跑了很多人,也打坏了很多搅拌机。

但张宝兰不妥协,为了不让大桥的未来存在隐患,她坚持用数据作为支撑,她说只有这样,团队才可以有底气地说,实验的成果是没有问题的。

她不但要过问技术、管理人员,还要做很多外部沟通工作。

在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她最终以“沉管不裂、滴水不漏的世界奇迹”印证了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自信与坚韧。

和傲人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除了艰难的过程,还有张宝兰艰苦的生活环境。

驻岛的7年,她和两个年轻姑娘合住在一间6平米的房间,上下铺,还是开放式卫生间,要关上房间门屋内的人才能够转身。她曾和领导打趣地抱怨,别人都是越活越好,而自己却越活越糟。

虽然她偶尔吐槽下周围的环境,但是仍然保持最高标准的专业性来对待工作。

7年里,人们经常能够在牛头岛看到一位女性带着安全帽,穿着工作服,巡视实验室和工地各处,从不懈怠。

妻子、女儿、母亲”的遗憾与愧疚

事业与家庭往往难以两全。

尤其对于母亲,张宝兰是心存愧疚的。

那一年,领导对53岁的她说:“宝兰啊,沉管预制厂试验室需要你,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当80多岁患高血压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急了,对她说:“你走了,我怎么办?”而且,儿子还面临着中考。

张宝兰也很矛盾,她面对的是大多数职场女性都可能面临的难题,她犹豫了很多天。

最终,她自己在内心计划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其实,我一开始只是打算做一个前期的拓荒者而已。”每当有人问她如何下定决心在荒岛一呆就是7年时,张宝兰很坦诚地说,期初,她真的计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就回家陪母亲、丈夫和儿子。

只是,事情的发展并非如她所愿。工地上的两次突发事件让她意识到,岛上的工程进度离不开她。

2012年的国庆节,张宝兰原本计划回家休假,结果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同事打来电话:“张姐,不知哪里出了点问题,混凝土怎么也打不出试验室调配的理想状态!”她二话没说,赶紧又赶回了岛上,因为她明白调配不合格的结果有多严重。

2013年6月份,岛上运来一批原材料,检察员报告矿粉不合格。张宝兰毫不犹豫,立刻通知项目组拒绝验收,她说,为了不让隐患变成现实,她宁可遭人烦也要做这个恶人,绝不能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就这样,她一直驻扎在岛上,7年没有离开。

2017年,老母亲去世了,她遗憾地说,如果我能照顾她,她能活到100岁的。

可惜,她错过了。为了大桥,她还错过了儿子的中考和高考。

别人采访她的儿子,问他妈妈去驻岛,你会希望她回来多陪陪你吗?儿子说,我已经习惯了。

听到儿子的回答时,张宝兰眼圈泛红,总有难掩的愧疚。

我是科研工作者”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习主席亲自接见了张宝兰和她的团队。

当习主席握住她的手时,她感到非常激动,她非常想告诉主席,她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她在这个领域里浸泡了很多年。

一个月后,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她“南粤楷模”称号。

在外界看来,这些是她艰苦付出所换来的荣誉,但是,在张宝兰看来,这些记录的不是她的成功,而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科研者一路走来所遭遇的种种艰难处境、迷茫困惑,以及咬牙坚持的日日夜夜。

在这些荣誉面前,人们一时间都认识了张宝兰,可是,对于她而言,她已经在这个领域浸泡了20几年。一朝的荣誉,的确是对她和团队极大的褒奖,这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荣誉过后,张宝兰的科研本能让她在第一时间重回工作第一线。

现在她依然非常忙,她要不停地工作、开会、处理各种问题。她永远都告诉联系她的记者,不好意思,我太忙了,有事情请留言,我看到以后会第一时间回复。有时候是凌晨,有时是蒙蒙亮的清晨,她才刚刚闲下来,回复工作之外的问询。

科研,是她毕其一生追寻的事业,她很感谢外界看到了团队的努力,同时,她也深知,在这个领域,一切都要靠坚实的成绩说话。在科研难题面前,性别是最没用的标签,你唯一的身份,就是科研工作者。踏实专注,才是最有效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