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拐卖儿童案。被告人张维平因犯拐卖儿童罪被判处死刑,网络上一片叫好声。

这一天,张宝艳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组“宝贝回家”志愿者帮助贵州被拐儿童回家的照片。照片中,拄着拐杖的老人激动地看着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志愿者举着大大的红幅:“宝贝回家贵州群欢迎寻亲孩子回家”。

这是张宝艳朋友圈里最普通的一条案例。几乎每天都有被拐儿童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帮助下回家。

张宝艳在朋友圈对这样的成绩描述很简单,简单到有点“程式化”,但这正是令人欣喜的地方——至少说明,每天都有一个走失儿童家庭破镜重圆。

这个世界,有人在作恶,就有人在拯救。

2007年,张宝艳与丈夫自费创办“宝贝回家寻子网”,专门帮助被拐卖、被遗弃、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11年来,“宝贝回家”网站聚集起全国28万名志愿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寻亲志愿活动。她坚持不收费、无报酬的志愿服务模式,累计帮助9300多名被拐儿童回归家庭。

创建网站之初,张宝艳只是抱着“能找到一个孩子就值”的心态,但在她和丈夫、全国志愿者的努力下,“宝贝回家”网站从一个年找一个、一个月找一个,到现在不到一天就能找到一个。

——这些努力化成了张宝艳朋友圈中一个个案例,我们因为走失孩子能回家而欣慰和感动,也尝试体会这些案例背后凝聚了她和志愿者多少心血。

手机上的飞行记录见证了她过去一年的辗转,她去年的飞行线路几乎遍布半个中国。

为了帮助被拐儿童回家,张宝艳数百次南下北上,与被拐家庭沟通、求证、寻找线索……

遭受过质疑,经历过失望,却也见证过感人至深的团聚,体会过破镜重圆的喜悦。

由于寻亲线索大多来自于被拐儿童口述,而孩子们因为被拐时年纪小,记忆少且零碎,志愿者们只能靠零散的口述来整合、拼贴、推测……常常赶往现场才发现线索是错的,只能来回折返,免不了一次次失望。

电影《失孤》中井柏然扮演的曾帅原型正是来自“宝贝回家”的案例。影片中,17岁的曾帅对被拐前的记忆只有“溪水”、“铁索桥”、“梳两条大辫子的母亲”等零碎片段,而寻亲网站志愿者通过这些零碎片段,拼贴出曾帅被拐前家乡的模样,与当年走失儿童的家庭一一比照对应,最终帮助曾帅顺利回家。

这一桥段也再现了张宝艳的“宝贝回家”网站是如何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一个个被拐儿童回家。

尝过切肤之痛 才能感同身受

创办“宝贝回家”的11年来,张宝艳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但社会上对她不信任、质疑的声音却没有消失。很多人都认为,寻找被拐儿童而且不收钱,要么是有企图,要么就是炒作,要么是作秀。失踪儿童家长也认为网站不可能无偿帮助我们,包括找到孩子之后,有些家长还半信半疑的,问真不要钱呀,甚至有的时候找到把孩子送回去,还认为是骗子。

夫妇二人甚至一度收到过来自“黑暗势力”的威胁:张宝艳丈夫透露,自己曾被人威胁“有人托我断你一只手”。

这些都没有摧毁她的坚持。

所有坚持的力量,都源自于她差点“丢”了孩子的切肤之痛。

1992年的一天,张宝艳正在银行上班,母亲突然找到她,告诉她孩子在商场走丢了。“当时觉得天都塌了,在大街上一边哭一边喊儿子的名字。”张宝艳的孩子当时只有4岁,她当时脑子里第一个想法就是,孩子被拐了。

“三个小时后,父亲找到我说,儿子自己走回家了。我整个人瘫坐在了地上。”尽管虚惊一场,但自那以后,她对丢孩子的事特别敏感。

她开始关注报纸、杂志、电视上有关拐卖儿童的报道,还创作很多与拐卖儿童有关的小说、文学作品。最终,这股力量支撑她把对被拐儿童的关注,投入到行动里。

十多年来,“宝贝回家”从只有她与丈夫两个人,到现在拥有28万名志愿者;从找到第一个,到现在帮助九千多名孩子回家,“宝贝回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慢慢地,志愿者里有了律师、警察等专业人士。

在张宝艳、秦艳友夫妇的建议、推动下,公安部建立了打击拐卖儿童的DNA数据库,修改了失踪儿童24小时才予立案的规定,各地公安机关专职打拐负责人进驻“宝贝回家”QQ群,建立了绿色打拐通道。打击人贩子、解救被拐儿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也正是因为这些行动,张宝艳当选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还获得过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但这些荣誉并没有让张宝艳对自己的慈善事业“积极”起来:“我希望登记走失孩子的信息越来越少,网站早日‘关门大吉’吧。”

她不想再有任何一个孩子因为被拐而流落他乡,不想再有任何一个家庭因为孩子走失而支离破碎。

20多年前,张宝艳4岁的孩子曾差点走丢,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使她对走失儿童家长感同身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她建立“宝贝回家”的初衷。

20多年后张宝艳的“宝贝回家”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逐渐有了律师、警察、公安系统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宝贝回家”的寻亲之路变得光明起来。“找到亲人后,寻亲者脸上的笑容”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张宝艳和她的志愿者们使命般地完成了一场场重逢,支起的,是一个个破碎家庭的希望。

保护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而“保护所有孩子”,则是一个善良的人内心最真挚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