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意在鼓励孩子们从挫折中汲取经验,勇敢前行。

然而,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渐认识到,对于尚处于人生起步阶段的孩子更容易“从成功走向成功”。因为它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其内在动力,助力其从成功走向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胜利者效应让“强者”更强

新家长报:我们都听过“失败是成功之母”,您如何得出“成功让孩子走向成功”这一观点的?

王玲:很多人喜欢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然而,科学研究却表明,胜利也是成功之母。

早在2011年的时候,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的胡海岚团队就引入“钻管测试”来研究小鼠的等级地位:在一段只能让一只小鼠通过的玻璃管道中,两只小鼠狭路相逢,优势者会在30秒内将对方推出管道。小鼠等级高低一目了然。

在实验中胡海岚团队发现,当小鼠推挤或者抵抗对方推挤的时候,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细胞活动会显著增加。这一发现揭示了大脑前额叶在调控社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发现,胡海岚团队还通过操纵小鼠大脑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强度,成功地改变了小鼠在钻管测试中的行为。当他们定向增强内侧前额叶脑区的突触强度,劣势小鼠便将优势小鼠逼出了玻璃管道。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新家长报:“胜利者效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王玲:“胜利者效应”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成功经历激励成功”。成功经历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取得某项成就或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们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验证,这种正面的反馈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成功经历也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当孩子在某个领域的能力得到证实后,他们往往会对这个领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学习。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功经历还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成长型思维”,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如何制定目标、规划行动、解决问题,也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调整策略。这些能力和习惯对于孩子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不要用孩子彰显自己的成功

新家长报:在孩子累积成功经历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王玲:家长首先对孩子是真心的爱,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爱。你爱孩子,得让孩子感觉到。不少家长会说“我批评孩子是为他好”“我给孩子报班都是为他好”,这种单方面的自我感动,孩子未必感受到。

家长应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无论孩子遇到什么困难,家长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家庭教育咨询,看到一些孩子的问题,几乎都与原生家庭有关。

我曾遇到过一位企业高管,事业非常成功,但提到自己的童年就会眼泪汪汪的,为什么?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解他、理解他、关爱他的父母。

可见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时,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和专业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让孩子走向成功,是家长的期望;但家长需要明白,这个成功应当是孩子的成功,而不是家长自己脸上好看,用孩子彰显自己的成功。

不少家长会说“我们家孩子特棒”,但其实他不是表扬孩子,而是在彰显自己。所以,家长应该避免将孩子的成就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而是以支持者的身份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孩子成长。

不要让鱼和大象去爬树

新家长报:可否举例说明,家长如何科学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王玲:孩子怎样叫成功?什么是失败?家长脑子里要有弦,绝不是说我孩子考了前三名就是成功,考了倒数第三名就是失败。其实,这是我们家长的失败。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你不能让鱼和大象去比赛爬树,让猴子游泳,这样的结果最终也是一场空。

我们可以从几个例子中窥见孩子成功的奥秘。首先,邓亚萍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在她两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带着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观看乒乓球比赛,这激发了她对乒乓球的浓厚兴趣。尽管一开始因为身高问题被省队拒之门外,但爸爸没有第一时间劝她放弃,而是对邓亚萍说“如果你还要坚持的话,那就要花很大的力气。”在父亲的鼓励下,她更加刻苦地训练,最终超越了那些身材高大的选手,成为了世界乒乓球冠军。

再来看杨利伟的例子。他在自传《天地九重》中提到小时候曾患有恐高症,连4米高的梯子都不敢爬上去。父母为了锻炼他的胆量,带他爬山、游泳、爬树,帮他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后来,有一次在爸爸的鼓励下,他徒手爬上了30米高的松树。

高中时,他通过了空军招飞体检和考试,成长为战斗机飞行员。33岁那年,空军选拔宇航员,从全军符合条件的1500个飞行员中筛选出14个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你说他是不是从成功走向成功?从小成功迈向了大成功?

如果他们没有家长的引导和支持,又哪儿来的乒乓球世界冠军和中国飞天第一人?

一切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

新家长报: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其量身打造成功路径?

王玲:我倒是建议不要给孩子定路径和目标,先观察他们。比如说邓亚萍,爸爸当时把邓亚萍搁在自行车上去看乒乓球的时候,只不过让她有兴趣,根本没想让她当世界冠军,对吧?但是当省队因身高问题拒收邓亚萍的时候,爸爸也并未就此放弃,而是鼓励、支持她,使她坚持下来。

杨利伟也是如此。当时他的爸妈带他锻炼是为了培养他的勇敢品格,也没有想让他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父母一步一步让他勇敢起来,但最后做宇航员那是他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喜好,孩子的兴趣去引导,而不全是规划。

家长不需要为孩子设定固定的成长轨迹,而是应该观察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找到走向成功的道路。

从生活小事中积累成功经验

新家长报:在生活中,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创造和积累成功经验?

王玲:不妨让孩子从小事中积累成功经验,比如自己整理衣柜、洗红领巾、做几个拿手小菜,这种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的生活小事,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放手让孩子在感兴趣的领域实践尝试,从而找到自己的梦想方向;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基础上,为孩子设定明确、具体、合理的目标,并鼓励支持孩子去实现。

可以通过比赛获胜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赋予他这种“胜利者效应”;也可以通过正强化的方式,刺激他拥有这样的意识。比如当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能走路的他学会了推着车走,你以鼓掌的方式表扬他;当孩子顺利读完一篇古诗的时候,你夸赞他,这都是正强化的方式。当然,正强化也不能适用所有行为,一些错误不合理的行为还需要通过负强化的方式抑制他。

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上取得进步时给予积极的反馈,但是要注意不仅仅是“你能行”这类简单的反馈。要让孩子真正地相信“我能行”,让孩子的能力得到如老师、同学等周边印证,帮助孩子内化自信。

专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玲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家长与教师合作管理委员会理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文:王玲 编辑:蒋伟希

本文选自《时代信报·新家长》1451~145期思想力《王玲:让孩子从成功走向成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本公众号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时代信报·新家长。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