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6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仔细观看每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就在看到一架斑驳的手摇发电机时,这位老人驻足许久,突然间伸出双手,想要摸一摸面前的发电机。

看到这一幕,一旁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阻止道:

“老人家,这可是长征留下的文物,不能摸呀!”

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后,这位老人收回了双手,满含泪水地说道:

“这台发电机是我长征期间背回来的,它像我的儿子一样亲啊!”

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与这台珍贵的发电机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一切还要从长征的第一渡,于都河开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第一渡,谢宝金临危受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由此踏上了长征之路。

而中央红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就是江西省的于都县。

1934年,从10月上旬开始,中央红军与中央机关从驻地出发,一同向于都县集结,计划于由于都河出发,正式踏上长征之路。

为了阻止中央红军的脚步,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时常轰炸红军驻地,将于都河各渡口的桥梁也毁之殆尽。

想要顺利渡河,只能依靠夜色的保护,架起浮桥迅速过河。

得知这个消息后,于都百姓自发前往河岸,为红军送上药物、衣服、食物等必需品。

甚至有不少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想要跟着红军一同进行革命。

更令人感动的是,于都百姓知道架桥木材不够后,立即将家中的门窗、床板、渔船等木材卸下来,送到红军手中做架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位老人甚至将自己的棺材贡献出来,只为红军能够安全渡河。

于都河,从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

河岸边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时,也让参军不久的谢宝金也深受震撼,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跟随共产党的脚步,一定要完成好首长交给我的任务。”

想到这里,谢宝金深情地看了一眼家乡的父老乡亲,而后毅然决然地踏上浮桥,随着队伍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

这位名叫谢宝金的男子,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老人。

只不过此时的谢宝金才36岁,是一名刚刚参军的新兵,隶属于中革军委二局,主要负责手摇发电机的工作。

那时的电报机(电台)并不先进,只有通过手摇发电机供电才能工作。而作为无线电情报部门的军委二局,一共也只有这一台发电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保障长征期间红军各部队之间的联系,为了及时接收、传达重要情报,长征时必须要带上手摇发电机。

为此军委二局挑选了128位优秀的战士,专门负责发电机的安全,谢宝金就是其中之一。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谢宝金身高一米八九,在身体状态良好时能举起两百多斤的重物。

考虑到这台发电机重达68公斤,首长决定让谢宝金全权负责发电机的安全。

长征开始前,首长特意找到谢宝金说道:

“这台发电机可是打胜仗的关键,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必须保障它的安全。”

“首长放心,我一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它!”

就这样,谢宝金与战友们抬着发电机,踏上浮桥渡过于都河,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等待他们的,除了光辉与荣耀外,还有流血与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