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一名老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观时,他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想摸一下文物,工作人员连忙阻拦,老人却红着眼眶说:“当年是我背着它走完了25000里长征!”

眼前的文物是一台足足有68公斤的手摇发电机,块头非常大,怎么可能背着它走完25000里的长征路呢?

众人一脸不信,老人才把当年的事情娓娓道来。

这位老人名叫谢宝金,是江西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的个头比常人大得多,成年后甚至长到了一米九。

不过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个头大并没有什么大作用,反而干的活比人家要重得多。

1932年,为了生计谢宝金来到了一处矿场当矿工,在这里他同样被安排到活最重的地方。

一天,总经理毛泽民突然找到他说:“你想不想参加红军?”

红军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很好,谢宝金也很想参加,可是此时的他已经30多岁了,加入红军还能干嘛呢?

谢宝金想了想,还是坚定地回答:想!自此谢宝金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可是那时候红军的局势是很不好的,经常受到国民党的围剿,1935年更是被迫走起了长征之路。

也就是在长征路上,谢宝金发挥了他的优势。由于他个子高大,力气也相应更大,于是军中唯一一台发电机就交到了他的手上。

“这就是咱们军队的‘眼睛’和‘耳朵’,你一定要好好保护这台发电机啊!”

谢宝金向首长发誓:人在发电机在,人不在发电机也要在!

从此谢宝金就开始了背发电机的日子,不仅要背着,还要保证它不受一点损伤,经常进行维护。

长征路上条件十分艰苦,不仅要时不时地遭受敌人的侵扰,还要忍受饥饿,平常的食物只有野菜、干粮,有时野菜干粮吃完了,只能吃树根。

找不到树根连鞋底板都不放过,即使是这样肚子总是咕咕直叫。

不仅要饿肚子,长征路上的环境也是十分恶劣的,有时要爬好几座山,有时越过草地和沼泽,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淤泥中无法自拔。

谢宝金每天还要背着发电机负重前行,可想而知当时有多艰苦。

在一次过草地时,红军们又遇到了沼泽,这一次谢宝金学聪明了。

看着周围有一些黄竹,他就找来镰刀砍了一些制成竹筏,将发电机放在上面拖着走。这样就能保证发电机不会落入沼泽中,也能减轻一些负担。

终于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延安,谢宝金成功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不过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少了很多。

在这场“战争”中,谢宝金的贡献尤其突出,保护了全军唯一发电机,因此在表彰大会上获得了“长征模范”的称号,还获得了毛主席的接见。

解放后,他被分到了管理金库的职位,足可以见国家对他的信任。可是谢宝金却拒绝了,他觉得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应该让更有能力的人来做。

于是他选择复员回乡,到供销社当起了收购员,每天整理废品、加工,从早到晚乐此不疲。

并且平常的生活他也十分节俭,常年都是素菜,只有在过节时才吃上一点肉。

很多认识他的人都说:“谢宝金太傻了,原本可以在北京当大领导的,非要回来收废品。”

可是谢宝金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任何工作都是要有人干的,只要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那就是好工作。

1976年,奋斗了一辈子的谢宝金身体感到不适,到医院一查发现是肺病。一直没有麻烦组织的谢宝金被领导发现了,专门邀请他到北京看病。

为了让他少留点遗憾,侄子们带着他到北京大医院看病,顺便再看看曾经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

当他们走进革命军事博物馆时,谢宝金看着那些文物红了眼眶,在看到曾经背在背上的发电机时,更是忍不住想要伸出手摸一摸。

旁边的人终于知道眼前的老人就是革命英雄时,都传来崇敬的目光。

最后谢宝金收回了手,只是郑重地再看了看那台发电机,仿佛像是和老友进行无声的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