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非升即走”制度的初衷,是打破高校“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聘任机制,破解高校内部“论资排辈”“近亲繁殖”等弊病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面临三大争议:其一,“不达标就出局”让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倍增;其二,考核指标被指有“重论文、轻教学”的倾向;其三,“非升即走”的指挥棒被认为催生了大量“短平快”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培养机制、评聘体系建设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科学、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培养机制、评聘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助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子怡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争议又起——近日,有地方高校规定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需转岗后勤、保安,引起社会关注。

“非升即走”是高校人事制度之一。根据这一制度,新教师入职高校需与学校约定聘期内完成相应考核指标(通常包括论文发表、课题申请和教学学时等),达到要求的教师可以在聘期结束时获得长期聘用或转为事业编制,未达要求者将不再续聘或转岗至非教研岗位。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以“非升即走”为显著特征的预聘-长聘制,是当前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实行的青年人才聘用制度。

这一制度为何在高校广泛铺开又引发争议?高校“青椒”(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如何破局?

  为何要“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在引入中国之初,意在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我国高校用人制度曾在相当长时期内采用终身制聘任方式。这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聘任机制,逐渐暴露出创新活力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病,高校内部“论资排辈”“近亲繁殖”等现象也频频招致诟病。

为充分激发高校内部学术科研动力,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开始率先探索预聘-长聘制,希冀借鉴国外高校推行多年的这一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遴选、流动制度,鼓励具有学术志趣和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从事长周期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实现教师队伍持续优化。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自此,以“非升即走”为重要特征的预聘-长聘制实践开始在各级各类院校开启。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告诉记者,预聘-长聘制是一种筛选机制而非淘汰机制,实施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要“保留大多数、分流极少数”,期望通过一定任务量的考核,给予有才识、有魄力、有能力的青年人才更多成长的机会和空间。

“非升即走”起到了提升学术产出、焕发学术生气的作用。据了解,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办学规模持续提升,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逐年上涨,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这几年来我们学校应聘的青年人才,不论学历还是学术科研成果积累,都比过往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更强。高校在选择青年教师时拥有更多可参考、可比较的对象。”京津冀地区一位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田丽萍说。

入职后的高校“青椒”为完成考核越来越“拼”。据了解,高校“青椒”们会把评上长聘副教授称为“上岸”。为了“上岸”,无数“青椒”竭尽全力以满足各种考核要求。

已通过预聘期考核的青年教师程如江告诉记者,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大家都很努力,没有谁甘于“躺平”,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出成果,想在学术界有所建树。

  “非升即走”变味了吗

“非升即走”在提升高校学术科研实力,激发青年教师科研主动性和学术创造力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预聘期教师身心压力过大、考核指标“重论文、轻教学”等情况浮出水面,“非升即走”开始遭遇质疑。

争议之一,在于一些高校与青年教师订立的考核标准被指过高,且存在“一刀切”或中途变更规则等现象。

北京一本类院校青年教师张宇告诉记者,他有朋友在论文已被接收、等待论文见刊的过程中,因论文见刊时间晚于任务书签订聘期时间被辞退。

西部一所985院校青年教师表示,身边圈子都知道有教师在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任务书后,学校出现了增添更高要求、更高标准等变更规则的做法。“现有机制下,青年教师对此几乎没有话语权。”该青年教师说。

争议之二,是“非升即走”的考评体系,被认为倾向于“重科研、轻教学”。

据记者了解,从“非升即走”的具体考核办法看,其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更多聚焦科研,任务书中签订的具体待完成内容多为科研项目、课题、论文、专著等科研指标上的“硬杠杠”,较少关注教学的“软实力”。相较学术科研考评体系,涵盖相关教学成果的考核指标,内容和数量均显单薄。

一位深耕一线教学的高校教师认为,此种考核标准下,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势必减弱,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选择。

“其实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是在打折扣的。”一位从教20余年的学科带头人向记者解释说,教师在课堂上下的功夫少了,教学效果就会减弱,具体体现在一些学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不了解,一些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争议之三,是有人认为在“非升即走”的指挥棒下,“短平快”研究频现,科研“硬骨头”少有人啃,既不利于潜心“冷板凳”研究、基础研究,也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科研理念。

据了解,“非升即走”考评体系要求在短时间内快速产出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只要学术圈刮起一阵风,或是发现哪类研究议题正值风口,就有青年教师迅速模仿、蜂拥而上,容易重复生产重形式、轻内容、内涵不够的学术成果。

一所985高校的学院院长告诉记者,这种现象不利于青年学者自身学术科研生涯的长远发展。“因为无形中会建立一种急于求成的科研习惯,甚至固化为短平快研究的思维惯性、僵化学术逻辑。”

  “非升即走”如何“升”如何“走”

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培养机制、评聘体系建设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科学、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培养机制、评聘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助力。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非升即走”作为博士毕业生走入大学教室的第一步,既是考核标准,又是培养手段。处理好如何“升”、如何“走”,需要高校管理者综合考虑学校科研和教学,平衡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的关系。

一位从事行政管理的高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考核标准用得好,能够最大限度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热情,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用得不好,则可能影响青年教师从业路径规划选择和学术场域的科研氛围,甚至会影响学生群体的就读体验。”

受访专家认为,“非升即走”是一项有意激活、激发青年教师创造力的人事评聘考核制度,应依据院校特点、学科现实发展情状制定详尽方案,让青年教师能在象牙塔中潜心科研,让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未来仍需从设置更为多元、丰富、公平、合理的考评机制等方面入手破解。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院校会帮助新入职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更为人性化的方法,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院校氛围、科研任务;还有高校选择在初次预聘期时限将至时,引入学术共同体、学术考评委员会机制,通过综合评定青年教师的实质表现,给予他们第二个“预聘期”“延期考核”的弹性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陈阳认为,要为高校青年教师创制更为宽松且充满善意的工作环境,让更多青年教师有信心、有勇气长期深耕基础研究、“冷板凳”研究。

郭小安表示,青年教师初入职场,也面临身份的转变与心理的调适,要努力营造让青年教师更有归属感、安全感和融入度的职场环境,多关心、多爱护、多引导,要让考核成为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原动力,而不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从这个意义上,如何在“升”与“走”之间架设一道更为人性化的“缓冲带”,制定更为多元丰富的考评机制,仍有待探索。

(应受访者要求,田丽萍、程如江、张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