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14日报道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5月13日报道,一项大型研究显示,互联网接入的增加与全球各地人们幸福感的提升有关。这一研究成果似乎与对智能手机已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海啸般激增的担忧相左。那么,真相究竟如何?

报道称,牛津大学的安德鲁·普日贝尔斯基说,虽然对过度使用手机、电脑和其他设备的担忧似乎是一种现代现象,但事实上,这些担忧与过去对某些技术趋势的担心——比如担心人们会迷上电视或电脑游戏——类似。

然而,智能手机迅速普及并且几乎无处不在,的确是一种更极端的社会现象。与之同时出现的是,近年来,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增加。

大多数试图研究这两个趋势是否有关联的研究关注的都是西方国家民众,与之不同的是,普日贝尔斯基以及荷兰蒂尔堡大学的马蒂·沃雷使用了一项长期大型研究——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提供的数据。该调查包括关于人们使用互联网和联网电话的情况。

这项调查向人们咨询了8个不同的幸福指标,包括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或消极体验,并收集了人口数据。研究人员分析了2006年至2021年间来自16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人的数据。两名研究人员利用一台计算机对每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的数据进行了3万多次分析。

绝大多数分析发现,如果能够上网,人们更有可能获得较高幸福感。即便在将收入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上网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后,上述正相关依然存在。

普日贝尔斯基说,虽然这种分析不能证明上网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但上网也许能帮助他们交到朋友或有机会获得更多工作机会。

令人遗憾的是,上述研究成果不大可能给任何争论下定论。首先,对社交媒体危害的主要担忧与它对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影响有关,比如是否可能助长欺凌、宣扬不切实际的身体形象甚至纵容激进化倾向。

盖洛普公司的调查覆盖了年龄在15岁至99岁之间的人群,因此,网络对年轻人的伤害有可能被年纪较大者更有抵抗力这一事实所掩盖。

另一个问题是,有关上网的调查问题仅要求简单地以“是”或“否”作答——没有涉及人们上网的时长。

剑桥大学的安德烈斯·罗曼-乌雷斯塔拉苏说,有可能是这样的:一定时间的上网对心理健康较好,但过度上网事实上有害。

换句话说,新研究成果可能是在告诉我们,在能够用手机查看哪些市场能给农产品开出最高价后,肯尼亚的农民会变得更快乐,但并不能告诉英国的父母是否应让不满13岁的孩子开始使用WhatsApp。

尽管如此,上述研究结果还是为关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何改变世界的辩论带来了新见解。迄今为止所做的绝大多数研究都针对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上述研究及时提醒人们,新媒体对于其他国家和其他人群而言可能是有益的。

普日贝尔斯基总结道:“(上网)的确能让你接触到很多好东西,以及骗局和不同类型的剥削。它从根本上颠覆或挑战了现有社会结构。”(编译/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