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题目,很多朋友可能会想到解放大路。解放大路在昌邑区境内有解放东路和解放北路两段,然而两段道路虽为一系,本名实为“解放东”和“解放北”,严格意义上已算不上一条道路。类似的情况很多,诸如松江东路与松江北路、雾凇东路与雾凇中路等等。今天提到一条拥有两种路牌的街道是一条解放前即出现在吉林大地的老街,其中一块路牌上标注的名称甚至是这条街道全线曾使用过的名字。

在世贸万锦酒店西侧,重庆街与安康胡同交汇口处,重庆街的路牌自南向北指向上,标注的是“重庆路”。而到了南昌路路口,重庆街的路牌便重新出现,给人的感觉是南昌路到安康胡同一段为重庆路,过了南昌路才是重庆街。而无论是地图标注还是市民的整体印象,北起火车站,南到安康胡同都应该是重庆街。

重庆街是吉林市的一条老街,最初名为商埠大马路,是吉林城通往东关商埠的要道,当时为了开通这条道路,还特意扒开城墙修建了新开门。日伪时期,由日本领事馆(今财富购物中心)向南跨过于家窑坑,通达东莱门外,又修建了南大马路。1947年,商埠大马路与南大马路合并为一条街道,定名重庆路,到了1965年,又更名为重庆街。

如今的道路命名一般遵循“东西为路,南北为街”的规则,但这个规则在吉林市是在解放后才出现的,此前,吉林市的街道命名有着自己的习惯。老吉林人最早对道路的称谓是“胡同”或“街”。“街”这个字甚至还保留了北方特色,发“gāi”音。据说这个发音源自满语“噶山”,意为居民聚居的村屯。在吉林城内,“胡同”主要是居民区,“街”通常要有商业、服务业活动。

吉林建城伊始就出现了尚仪街、北大街、西大街等以“街”定名的道路,这些“街”上开设有店铺商号,道路两边铺就吉林城特有的木制“阳沟”,甚至路面上也覆盖了木板,路况与那些只有民居住宅的“胡同”土路大不相同。

清末民初时,英国人约翰·马卡丹设计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传到了吉林,最先于东关商埠铺设了新式道路,吉林人也因袭了这种道路在南方的俗称——“马路”。在1928年万分之一比例的《吉林街市图》中的东关地区,就能看到大马路、新马路、新小马路等以“马路”定名的街道。再后来,人们省略了马路的“马”字,保留“路”字来给新式街道命名,用以区别城内外原有的老式道路。

原本吉林城区道路的命名是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直到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占据吉林市后,为了他们所谓的“除旧立新”,开始大肆用南方的道路命名习惯更改吉林市的
街道名称。如兴亚路被改为中正路(今吉林大街北段),一经路被改为自由路、南京路(今南京街),粮米行街改为民生路(今北京路)。或许是为了宣传民国政府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大马路和南马路合并后
便改称为重庆路。

虽然早在1965年重庆路就改称重庆街,可街道沿线的许多单位还是保留了旧称,如重庆路副食店、重庆路粮店、重庆路书店等等。直到今天,许多市民的口语中还会不经意出现重庆路的称谓。当然,在安康胡同附近为何会出现“重庆路”的路牌,百思其旨,
目前尚难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