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文共4040字 | 阅读需9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讲到,“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岀使西域,与西域多国建立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史称‘凿空’。” 张骞开通西域丝路后,西域与中原联系密切。五十多年后,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全面掌控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国林立、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日益增多的局面,増进了西域诸城邦国、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増强了西域各地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对于大一统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讲述丝路先驱张骞的艰险且辉煌的“凿空”之旅,这一深刻影响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开创性壮举。

公元前138年,为实现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战略意图,满怀抱负的张骞挺身应募,率百余人使团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余年困境,于公元前126年归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派出使西域,践行“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终于开通了横贯亚洲东西的交通要道,极大地推动了中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司马迁赞其“凿空”西域,梁启超誉其“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肃敦煌阳关景区的张骞出使西域雕像(图片来源:敦煌阳关景区官网)

(一)初次出使,辗转经年

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昌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欲经略西域以制衡匈奴,便以匈奴与大月氏的恩怨为切入点,试图联合大月氏一起攻打匈奴,故招募使者联络西域。这时,“孤勇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张骞。汉武帝不仅亲自为张骞挑选勇士随行,还让一个归顺的匈奴人堂邑父给张骞做向导和翻译。公元前138年,张骞在甘泉宫拜别汉武帝刘彻,一行百余人离开长安城,一路西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时期全图(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开创之途充满艰辛。出发不久,他们就在戈壁滩上被匈奴俘虏。张骞早已做好“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准备,但匈奴人并没有杀他,他们希望从张骞口中得知更多汉朝的情况,并试图说服这位勇敢的汉人为匈奴效力。张骞勇敢拒绝了,他的不妥协、不合作,导致他长时间被匈奴人软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河西走廊》画面:行走在大漠中的张骞及其随从堂邑父

转眼间,张骞在匈奴的监管下生活了十年。在此期间,张骞处处留心,对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还经由单于撮合,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即便如此,张骞的心仍系汉朝,不忘使命。终于在一次外出打猎中,张骞与堂邑父逃脱了匈奴人的管辖,一路狂奔。但他没有返回长安,而是选择了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完成汉武帝交代给自己的使命。

张骞和堂邑父一路风餐露宿,艰险跋涉,辗转来到已西迁至咸海附近妫水地区的大月氏。当大月氏王见到这个来自遥远中原的汉人时,他既惊奇又钦佩。但此地土地肥沃,人民安居,大月氏已无意东还复仇了。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一年多,再三邀请却得不到明确答复,虽不无遗憾,但也已在西域诸国广泛建立起了汉朝的威信与交流渠道,为此后开通西域埋下了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河西走廊》画面:张骞及大月氏国王

归汉途中,时运不济的张骞再次被匈奴所俘,扣留一年有余。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抓住机会再次出逃。这一次,匈奴妻子义无反顾地和他一起踏上了行程,但路上却被匈奴追兵所阻,永世未能再见。

“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从离开甘泉宫的那一刻算起,张骞历时十三年、经历九死一生的第一次出使西域,终于画上了句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张骞的智慧、勇气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最终使他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往返路线图

汉武帝对张骞所获成果十分满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同时表彰其随行的堂邑父为“奉使君”。首次出使西域的张骞对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国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向汉武帝汇报了这些国家的地理方位、军事实力、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等。从西北的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伊犁河流域)到西南的身毒(即天竺,今印度),从中亚的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地区)到西亚的条支(即大食,今伊拉克)都纳入汉朝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汉朝对西域乃至更遥远的世界的认识,为汉朝提供了全面而具有前瞻性的情报。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直接达成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政治目的,但却开启了中原与西域广泛交流的新纪元。汉朝与西域诸国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官方化”转变,以往零散的商贾往来,开始向官方、系统性的文化交流过渡。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杂技等纷纷进入中原,我们今天熟知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以及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陆续沿着这条走廊传入中原,中原的蚕丝和冶铁术传到西域,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和西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录片《河西走廊》画面:西域技乐、蔬果、物种等随张骞开辟的通道传入中原内地

两千年后的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为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代通道赋予了一个如诗的名字:“丝绸之路”。今天看来,张骞可谓“丝绸之路”名副其实的开拓者。

(二)再次出使,开拓丝路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踏上了西域的征途,此次出使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当时,匈奴在与汉朝的对抗之中失去河西走廊向西北退离。汉朝意欲宣教化以让乌孙东归故地,同时招西域诸国成为汉朝的外臣,这就是著名的“断匈奴右臂”战略。张骞着重提出应该加强与西域各族的友好往来,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三百多人组成的使团,携数万头的牛羊和价值“数千巨万”的金帛货物,前往游说乌孙东归,没有成功。张骞又分遣副使随员持节前往其信誉能力广为传播信服的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国,取得系列影响深远的外交成就。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汉朝,历时四年,完成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命。汉武帝为表彰张骞的功绩,封他为大行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第323窟局部——张骞拜别皇帝出使西域图。画中帝王骑着高头大马,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张骞。据中间榜题所书内容判断,画中所绘应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深刻增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信任和友谊,并开创性地提升了汉朝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在弘扬汉朝国威的同时,张骞以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邀请西域各国遣使访问长安。这些使者在长安亲眼目睹了汉朝的繁荣与强盛,激发了与汉朝加强往来的愿望。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汉与大夏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都伸长脖子望着内地,想观瞻中国文明。(“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内乡,欲观中国。”)自此,西域诸国与汉朝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而深入,官方与民间都开始有正式且广泛的交往。《史记·大宛列传》所述的“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以及《后汉书》记载的“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生动描绘了当时繁忙的交流与贸易景象。

请横屏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绿色线路为第二次出使西域路线。(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

开辟西域深刻地改变汉代的王朝格局、地缘政治战略和商业贸易渠道。张骞的外交开拓,使汉朝在西域的势力和影响力迅速壮大,西域诸国纷纷向汉朝表示效忠。汉朝政府在楼兰、渠犁和轮台驻兵屯田,设置校尉,为后来设西域都护创造了条件。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此贯通,成为连接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重要纽带。

(三)复事西南,直通身毒

除了开通西北的丝绸之路外,张骞还对西南通道的重新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初次出使西域时,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一带)发现了来自蜀地的邛竹杖和蜀布,追问其来源,得知是从大夏东南方的身毒(今印度)买来。彼时的大夏位居中国的西南,距大汉一万二千里,而身毒又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张骞由此推断出此地存在一条通往蜀地民间通商路线。这一发现促使汉朝重视对西南的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高窟第323窟局部——汉使到达大夏国。画面左下角一位使者带着两位持旌节的侍从经行山间,向一座城池进发。城门口僧人旁的榜题文字表明,这应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到达大夏国的画面。(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尽管在张骞之前,汉武帝曾尝试开辟西南,但由于西南地形险峻和经费问题,这一计划一度搁置。“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道不通,罢之。及张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史记·大宛列传》)张骞的建议使得西南的开发得以重启,此即“复事西南夷”。正是听从张骞的报告和建议,汉武帝才意识到开发西南的战略意义,决定从蜀往西南行,开辟西南直通身毒的路线。

随后,张骞被任命负责开辟西南通道的任务,分别从四条道路出发,穿越千里之遥,最终找到“滇越”。汉朝开辟了官方通道,并通过古滇国建立了与大夏及周围其他国家的交流路线。这不仅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与东南亚及西域各国多渠道的经济文化交流,还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

(四)“凿空”之举,开创之功

张骞出使西域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盛赞张骞“凿空”,意指开辟了通往西域的新道路。

《史记索隐》解释“凿空”为“西域险厄,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之也”,即在险阻的西域开辟了通途。当然,在张骞在出使西域之前,中原与西域已有联系,但这些联系或强或弱,时断时续。既然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西域就已经同内地有诸多联系,那么司马迁又何以“凿空”一词称赞张骞具有开创之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邮政2017年9月20日发行《张骞》特种邮票:凿空西域、开辟丝路(图片来源:中国邮政官网)

可以肯定,在周秦时期或其以前,自陕西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已经实际存在,只不过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民间的、无组织的状态,因此在官府文档中少见反映。而张骞出使西域,使得中原和西域的交流正式化、官方化,并扩展到更广泛的层面。

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汉中故里。张骞不畏艰难,两次出使西域,展现了勇于开拓的探险精神、面对逆境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诚信务实的外交风范。张骞的“凿空”之旅,堪称历史上最漫长而艰苦的“出差”,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交流,为历史的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他的故事和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人们以和平合作的方式,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