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德黑兰5月21日电 热点问答|总统莱希遇难 伊朗内政外交有哪些变与不变
  新华社记者
  伊朗政府20日确认,总统莱希在19日发生的直升机事故中遇难。政府同时声明将继续运行,“不会受到干扰”。
  莱希突然罹难令伊朗举国悲痛、令世界震惊。作为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伊朗的内政外交势必因此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这其中有哪些变与不变?
国内形势总体不变

莱希遇难后,伊朗很快确定由第一副总统穆赫贝尔代行总统职责,伊朗政府、议会和司法领导人20日召开会议后确定,第14届伊朗总统选举将于6月28日举行。中东地区媒体和相关专家普遍认为,伊朗接下来整体形势和权力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以色列《国土报》援引学术界、情报部门和伊朗问题专家的看法报道说,伊朗总统主掌经济和内政事务,对外交政策和国防事务话语权较小,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对“具有战略重要性”事务有决定权,并得到其顾问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的协助。
  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对记者说,从伊朗权力结构看,总统受制于最高领袖,并非国家最高领导人,伊朗政府内外政策向来由集体决策,是一种“共识”。从这一角度而言,总统权力相对有限,即使有人接替莱希,伊朗整个内外政策走势和权力格局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据报道,除了担任总统外,莱希也被视作哈梅内伊的热门接班人选之一。
中东局势或受波及

莱希遇难之时,中东地区紧张局势正处在不断升级之际,这起空难迫使伊朗在原本就面临各种困难和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必须在短时间内重选总统,这会让伊朗将主要精力“内收”,可能会波及其在中东地区的对外政策。
  这次遇难的伊方高官除了莱希,还包括同行的外交部长阿卜杜拉希扬。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乔恩·奥尔特曼分析说,阿卜杜拉希扬是个胸有城府的外交官,能说阿拉伯语。他在任期间和不少中东邻国建立了关系,而且取得了不少同行的信任,要想重建这些联系将花费一些时间。不过奥尔特曼也认为,伊朗与中国、俄罗斯这些大国的关系不会受到影响。
  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20日报道,伊朗负责政治事务的外交部副部长阿里·巴盖里·卡尼被任命为“看守”外长。据《纽约时报》报道,阿里·巴盖里·卡尼是美伊通过阿曼进行间接对话的伊方代表团团长,过去一年来至少三次率团同美方对话。该报认为,这表明哈梅内伊倾向于保持伊朗外交政策的延续性。
  过去几年间,中东地缘政治呈现出新态势。美国不断撮合以色列与海湾国家和解,试图在中东地区对伊朗形成更大的战略挤压;在莱希任内,伊朗面对来自西方咄咄逼人的动作,不断拓展自身战略空间,通过发展与沙特阿拉伯、其他海湾国家以及巴基斯坦甚至阿塞拜疆的直接关系以寻求应对方案。
  有观点认为,失去莱希将使伊朗领导层短期内更关注国内情况,中东格局或因伊朗国内局势的不明朗而“重新洗牌”进而更加动荡,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也可能对伊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产生波及,影响中东“和解潮”。

伊以、伊美关系引关注

莱希突遭空难身亡,正值巴以新一轮冲突延宕7个月之际。今年4月,为报复伊朗驻叙利亚外交机构遭空袭,伊朗用无人机和导弹对以发动报复性打击。一名以色列官员20日表示,以色列与莱希遇难之事无关。美方也已表态与此事无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非亚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陆瑾表示,尽管伊朗近年来多次指认以色列针对伊朗核项目及防务安全目标实施间谍和破坏行动,但就目前来看,暂时没有证据可以将这起事故与以色列联系起来。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岚雨表示,伊朗的相关调查如果没有找出强力证据表明美国和以色列参与其中,伊美、伊以关系可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刘岚雨认为,美伊两国刚刚在阿曼举行了间接谈判,讨论伊朗在地区的举措及其核计划现状。莱希遇难可能会延缓整个伊核谈判进程,但由于伊朗最高决策者并非总统,而是最高领袖,伊方整体路线和方向不会有太大变化。(参与记者:沙达提、王昊、吕迎旭、王卓伦、邓仙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