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以国家游泳中心为例

(作者:张弛、朱彦初、吕蓉、陈嘉欣、张舒雅、朱亚男、托合提古丽·吐尔迪 指导老师:王擎)

引言:你曾熟悉的“它”已经换装了。2008年你更愿意叫它“水立方”,当北京跨越14年再次见证荣耀,跟随着场馆功能变化而完美换装的“冰立方”,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办赛之初,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将是北京冬奥会给予全球冬季运动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贡献。”“节俭办奥”、“简约、安全、精彩”是我们的办奥理念。08年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是节俭办奥的一大体现。

国家游泳中心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主体建筑紧邻城市中轴线。这座为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滴水成冰,完成了北京夏奥与冬奥的完美对接。如今,再次化冰为水,向广大公众敞开怀抱。

冰水相融

游客李女士多次来到国家游泳中心参观,面对从水到冰,又从冰到水的变身感到十分震撼。她连连赞叹道,只能用神奇来形容。

冬残奥会圆满闭幕后,冬奥场馆的再利用成为一大课题。在积极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下,国家游泳中心面向全体公众开放,余小姐是参观场馆的观众之一。“其实我没想到能进来,本来只是听说这里晚上会有灯光秀,想来看一看夜景,结果发现竟然可以买票进来,对我来说是意外之喜。”对于每个参观者而言,这座双奥场馆不再是局限于外观上的打卡点,在这里,可以身临其境地去了解奥运知识、感受奥林匹克精神。

弘扬奥运精神,承载民族文化符号象征的国家游泳中心,是后奥时代重要的遗产延续。

走进国家游泳中心,冬奥赛时原有的设施、灯光、屏幕、景观,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除此以外还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服务区。王女士在今年的国庆假期,带着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到这里参观,她原以为里面只有比赛的区域,进到场馆里才发现,还有咖啡厅、便利店这些便民场所,走廊上还放置了不少长椅供游客使用。很适合带着家人朋友一起参观、游玩,老人孩子游玩累了,也能随时坐下休息。

在这里,有专业的冰壶教练员为大家讲解动作要领,手把手教你投掷;你也可以重温夺金的“高光时刻”,登上领奖台留影纪念;坐在西侧的媒体看台区,这里的视野一定比你在直播画面里看到的更加开阔;媒体混采区是运动员比赛结束后的必经之路,电视直播中,运动员们接受采访时的激动气氛,仿佛还在身畔。

国家游泳中心是历史上第一个水上项目和冰上项目均可运行的“双奥”场馆。从“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到实现同时保留冰壶赛道和泳池、跳池,并对外开放展示。其背后是可转换场地、可拆装制冰系统、可转换环境和智慧场馆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助理贾宇介绍说,凭借冰场可转换结构和可拆装制冰系统,“水立方”拥有了水上和冰上两种功能,实现了“水冰转换”。按照规划,春、夏、秋三个季节“水立方”可开展游泳比赛、群众游泳水上活动以及文化演出活动;冬天可开展冰壶、冰球等冰上比赛,形成冰上赛季。

由于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疫情期间举办,工作人员、志愿者、运动员走动多变,冰立方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严格。在赛时,整个场馆被划分为闭环内与闭环外两部分,环内与环外的人员完全接触不到。

闭环外志愿者从梦妮,在赛时结束之后,作为冬奥场馆讲解志愿者,重新回到国家游泳中心,她表示:“现在用于冬奥赛事的结构已经拆除了一些,当时冬奥场地的布置,也维持了一些原有的区域,开放给观众参观。”同为冬奥会志愿者的朱同学,赛后带父母来到国家游泳中心参观。“志愿者上岗都是从学校驻地到场馆两点一线,通过层层安检、核验身份才能进入场馆。再次来到这里,角色转换成为游客,看到爸爸妈妈在我每天值班的地方合影留念,感觉恍若隔世。”

志愿者们对曾经在这里奋斗过的场馆,总是更加亲切。他们见证着国家游泳中心的变化,对馆内布置细节如数家珍。现在的闭环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场馆融为一体,曾经只能透过透明隔墙,向闭环对面遥遥相望,如今,那道隔墙也成为了冬奥会的历史遗物。疫情或许将我们短暂地分隔,但随着疫情形势逐渐好转,防疫工作持之以恒,总有一天,我们能打破所有闭环和隔阂,无拘无束地拥抱彼此。

赛旅并蒂

北京冬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充分考虑了冬奥遗产传承,提前谋划场馆的建设运营,统筹考虑赛事需求和赛后利用,制定了“一场一策”的《遗产计划》,让场馆赛后服务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活动赛事等,保持可持续发展。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不仅面向社会大众体育健身提供服务,也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继续申办、举办高水平国际赛事和各项国内赛事,打造文化体育双擎共驱商业运营模式,拓宽运营发展空间,发挥其最大效益。

国家游泳中心主场馆内,嬉水乐园和冬奥特许商品零售店率先恢复运营,满足公众的夏日游玩需求。嬉水乐园规模约2万平方米,因为奥运场馆再利用的成功实践,这里多次获得包括“世界水上乐园协会最佳创新奖”、“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创新贡献奖”等奖项.冬奥特许商品零售店,还有冬奥期间备受运动员和志愿者喜欢的爆款美食“非常熊猫”等,供游客们去打卡品尝。

霍英东厅位于水立方场馆内西侧,是完全按照国际赛事标准建造的50米标准泳池。2022年7月21日起,经过冬奥改造的霍英东厅(热身池)开启了游泳培训业务试运营,2022年7月25日霍英东厅全面恢复群众游泳业务,重新归来的霍英东厅,对智慧游泳系统进行了全新升级,游客只需携带智能手机,即可完成预约、入场、更衣、游泳、淋浴、出场等全流程全场景体验,同时比赛大厅水上项目也恢复运营,为民众提供更优质的水上项目服务。

由废弃集装箱改造而成的临时运动员更衣室,在赛事结束后被改造成游客休息室、咖啡厅等场所。在国家游泳中心北广场,用集装箱改成的自助咖啡厅只需要打开手机微信,扫描集装箱门上的二维码选择购买,铁门随即打开,走进屋内,电视、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一杯热腾腾的拿铁几十秒便可制作完成。一些临时更衣室所在空间,也被腾退为停车位,用来解决游客来馆停车问题,合理利用不浪费。可循环利用集装箱的赛后用途还不止这些,它还“变身”成为冬奥特许商品销售亭、安保用房、物品临时寄存处、消防办公室……

突破传统的场馆模式,是体育精神延续发展的永恒主题。从低碳场馆的生态美再到场馆开发的冰水双驱,国家游泳中心在水冰转换的华丽转身中充分发掘超越空间限制的文化传播。 在场馆南北连廊空间里,“双奥情景记忆”展对观众开放,围绕“建筑之美”“科技之光”“双奥精神”“中华文化”四个主题,以场馆构造、科研课题、赛时场景、形象景观为内容切入点,通过线上与线下展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科普奥运知识。第一次来场馆的郑先生说:“来了之后觉得很好,没想到这里还有这么详细的展览,学到很多关于冬奥的知识,要是不来的话,肯定看不到这么全面的介绍。”线上线下的双线驱动打造奥运的“记忆圈”。设置观展互动区,加入智慧拍摄系统,视听融合情境下增强观众的体验;线上VR的多景展示,“泳池构造、水冰转换、水处理系统、制冰工艺”的实景模拟展现,“奥运景观、赛时服装、吉祥物”,实现了移动端的场馆互动连接,显示着资源有效利用的遗产+功能。

2022年8月21日,历时两天的2022京津冀游泳公开赛暨第八届北京市全民游泳大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比赛大厅成功举办,此次公开赛是北京冬奥会后水立方首次回归的水上赛事,1300余名运动员劈波斩浪、顺利完赛,近两万观众入场观赛,见证“水立方”的精彩回归。根据冬奥会期间北京国资公司与世界冰壶联合会和中国冰壶协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通过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设立国内首个“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举办国际冰壶赛事及系列冰壶培训等,共同促进冰壶运动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

在后冬奥时代,国家游泳中心团队带着更丰富的办赛经验投入赛事活动,在赛事组织、场地保障、安全救生、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全方位投入,力求让“水冰双驱”的“双奥场馆”为京津冀地域游泳赛事及游泳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与强有力的支撑。作为北京冬奥会冰壶运动的遗产承载地,国家游泳中心冰上运动中心将集冬奥文化推广、冰壶运动普及、大众体育健身、冰上运动培训、精品赛事举办、体育旅游地标、文化演出七个功能于一体,打造冰上运动综合体,服务大众。

随着嬉水活动、大众游泳、冰上运动、旅游参观、体育赛事、大型活动、餐饮商务等项目的相继恢复,国家游泳中心已实现冬奥赛后的全业态开放,未来也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赛后运营的实际成效助推场馆长效可持续发展。

欣喜与感动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留下了包括场馆在内的众多“奥运遗产”,赛后场馆有序向公众开放,市民纷纷打卡冬奥场馆、体验滑冰乐趣、真切感受冬奥魅力,有效促进了冬奥成果全民共享与全民健身。

游客王女士说:“小朋友一直到处指着说在电视上见过。之前冬奥会的时候家里也在看,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到电视里看的地方的机会不多,孩子有很多特别的感受。”生逢奥运的每一个人,都是幸运又幸福的。

“冰立方回馈志愿者,给了我们带家人免费参观的机会。昨天晚上我发现,原来爸爸妈妈也像我小时候一样,会因为第二天出去玩,激动得睡不着觉啊。”冬奥志愿者朱彦初兴奋地告诉记者。投身奥运事业让她飞速地成长,也终于让还在上学的她,第一次真正实现带父母出去玩的愿望。

“2021年4月冬奥的第一次测试赛,是我与“冰立方”的第一次相遇,从我的家到国家游泳中心只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但从“水立方”走到“冰立方”过去了14年。我可以从窗户外看到这个湛蓝色的建筑,半透明的外膜覆盖感觉他晶莹剔透。”5公里,14年,时空会更迭,但记忆中的蓝色建筑所承载的情怀从未改变,这是志愿者张海意心中的国家游泳中心。

常去常新常环保,冰立方在满足公众对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传递着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我看到屏幕上展示了场馆怎么从泳池改造成冰壶场地,现在又可以改回来。我觉得真是很好,可以把场馆二次利用,不用再建新的,又环保又有意思,这种理念真是值得提倡。”游客郑先生说。

从赛事筹办之初,冬奥场馆就在积极谋划,如何将赛时需要和赛后利用相结合,积极践行冬奥空间的可持续。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称赞北京冬奥会将给全世界留下丰厚遗产。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认为,从夏奥到冬奥,“双奥之城”奥运精神的普及传承,是非常宝贵的无形遗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从北京冬奥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已然实现。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也是冬奥会后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很荣幸作为冬奥场馆讲解志愿者重新回到水立方。”当志愿者的声音弥漫在场馆,天空中的声音弧线撒播冰雪之光,这是场馆的有形热,也是体育精神的无形光芒。冬奥精神无声串联着世界,每一个参与冬奥、建设冬奥、心系冬奥的人,陌路相逢,但亲如一家。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