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游击战术是我军的著名战术,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正是靠着这种战术,我军给日军带去了不小的损失,并最终赶走了侵略者。

不过,由于这种战术太过出名,让当时连连吃瘪的日军也意识到了该战术的厉害,因此,日军也曾尝试学以致用。

但最终,日军不仅没能取得想要的战果,反而在精心训练后刚一出场就被我军识破,并遭到痛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所谓游击战,其中的“游”指的是走,“击”就是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在游动中对敌人展开打击。

游击战的概念其实渊源很深,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年吴楚两国交战,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建议,派出多股小部队兵力对楚国多个地方展开袭扰,时间长达数年之久,搞得楚军疲于应付,最终在大决战到来之际,被吴国一举击败。

之后到了汉朝,汉高祖刘邦又设“游击将军”一职,所执行的操作大致也是对敌实施袭扰,其得力干将彭越,就曾率领过游击军,专职负责对付楚军。

在《握奇经・八阵总述》这本书中,就有一段对“游击”相对精准的定义:

“游军之行,乍动乍静,避实击虚,视羸挠盛,结陈(阵)趋地,断绕四径。后贤审之,势无常定。”

所以说,游击战术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是有着渊源历史的,不过,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并成功运用到战争中,取得累累战果的,自然是我八路军。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游击战术就是我军的一种重要战斗方式,当时我军力量相对弱小很多,正是靠着游击战,并依托于各根据地,方才让革命力量不断壮大。

而在抗战时期,游击战术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八路军与新四军在广泛深入敌后。开拓建立根据地的同时,发动以级武装群众,在各项物资、武器均极度匮乏的当时,利用游击战术,创造出极为广阔的敌后战场,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为什么渊源悠久的游击战术能在抗战时期得以发扬光大并被广泛应用呢?很简单,就是在以往游击战经验的基础上,毛主席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创造性的总结出一套更适合中国特色的游击战理论和原则。

这个理论和原则,用简单的话来总结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在这种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我八路军广大官兵,充分将游击战发挥出了更多的花样与版本,比如我们熟悉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均属于游击战形式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