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讲述文章内容,人物情节为虚构。)

老张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退休前是一家国有企业的中层干部。老张说道:“现在的日子真是舒服啊。每月的养老金就有一万元,比我以前上班时的工资还多呢。”

“国家对我们这一代真是太好了。”老张感慨地说,“住在市中心的商品房里,每年儿女还会给我补贴,真是幸福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累得不行,工资却少得可怜。”小丽抱怨道,“住在郊区的小屋里,每个月还要花掉近半的收入交房租。”小丽今年三十二岁,是一家民营企业的普通员工。

每天工作早八晚六,加班的时间更是有超过十个小时的时候,但工资却只有五千元左右。

其实像是小丽这样的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占大多数,甚至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每天早八晚八的干活,每个月的工资却只有三千五。

为啥一些之前上班拿五千,退休直接翻倍拿到一万呢?而这部分人的支出直接占我们国家财政的百分之四十,这到底是谁过得这么滋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财政供养人员

财政供养人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其实这一术语通常指的是由国家财政提供工资和福利的公职人员,其中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

在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现实背景下,这一词汇似乎还涵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养老金的分配和未来分配是否可持续。

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二零一八年中国的在职人员数量达到了惊人的约八亿,而退休人员数量也有约二点五亿之众。

在这庞大的退休人群中,约有八千万是享受高额养老金待遇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数字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中国养老金制度的现状:一方面,广大在职人员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税收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部分退休人员享受着相对较高的养老金待遇,这无疑加大了国家财政的负担。他们有的是之前为祖国的建设,做出付出的人。

这批享受高额养老金待遇的退休人员,虽然只占据了全国退休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但他们领取的养老金却占据了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这样的数字令人震惊,它不仅揭示了养老金分配的严重不公,也凸显了国家财政在养老金支付方面的巨大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普一下,养老金制度的本质是一种社会保障机制,旨在确保老年人在退出劳动力市场后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制度设计以及地区发展差异等因素,养老金的分配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之间,养老金待遇的差距更是悬殊。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不仅加剧了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总的来说就是打工人一个月拼死拼活挣得还没这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下来的领的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行业,人们的收入水平本身就较低。而他们所缴纳的税费却被大量用于支付高额养老金,这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更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

而且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在职人员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抑制经济的活力和创新力,因为过高的养老金支出会挤压国家在其他方面的投入,财政压力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