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这是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过春节的场景。

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在年关将至的时候纷纷返回家乡,和亲人团聚,大家一起放烟花。

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火树银花之下都是人们幸福的笑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样富有年味的温情场景,随着不断严格的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正在逐年减少。

那么,作为中国传统习俗之一的过年放烟花守岁,为什么会被政府禁止?又是谁提议的呢?

发展千年的新年习俗

过年,放烟花爆竹吓跑可怕的年兽,让人们趋吉避凶,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认知。

但真正烟花爆竹的起源,还要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的汉朝。

汉代出土的石砖上,还清晰的刻画了当时的一种表演艺术,名为“吞道吐火”,这既是现代马戏团表演的起源,也是烟火表演的雏形。

那时的先辈们就已经发现了火药可以变作耀眼的火光,并且振奋人们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是这个时候的烟花爆竹并没有被普及到民间,它们还是属于炼丹道士和皇家这种少数群体的特殊表演。

汉代之后,各种战乱频发,战乱加剧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代表着赶跑危险,平安吉祥的爆竹被广为传播,并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习俗。

隋唐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烟花爆竹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喜好奢靡的隋炀帝,大力支持烟花的研究,并且在看到绚烂多姿的烟花后,留下诗曰: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宋代还出现了专门售卖烟火的门店,自然也诞生了以烟花为生的烟花设计师和表演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烟花正式从专供王公贵族的消遣品,走入了普罗大众的休闲市场。

到了明清两朝,烟花爆竹真正的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个时候涌现的大量的记录百姓民俗生活的小说,将民间各式各样精彩的烟花表演一一记录了下来。

明代的烟花已经摆脱了宋代的颜色单一的不足,不仅种类繁多,就连放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全然不输给现代。

官府会事先选定一处地方作为烟花表演之地,各处匠人会在此处将烟花有序的进行排列组合,并且扎架子将烟花合并到一起。

人们聚集观看,通宵作乐,但是烟花也不仅只有好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清代的烟火技术日渐昌隆,烟花爆竹的隐患也随之越来越明显。

烟花爆竹,虽然美丽,也能助长节日气氛,但是它的原材料是火药,又是以火焰的方式迸射,很多惊世骇俗的烟花,在美丽的同时也伴随着惊人的风险。

古代大都是木质建筑,烟花虽美,但是一旦遇到了不好的天时或是被错误地施放,它也将化身烈火,吞噬房屋。

在各种救援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房屋被烟花点燃然后借助风势形成大火的例子屡见不鲜。

为了减少这些危险,古代的封建王朝一直都对烟花的制作和施放有着严格的控制制度。

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和空间,都被严格限制的古代社会,这件营造节日氛围的事情都是十分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何况如今,放烟花爆竹已经是平常之事,不一定非要逢年过节,老百姓随买随放。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用烟花庆祝节日又是传统,因此一碰上特殊的日子,就意味着大量的烟花爆竹会被点燃释放。

因此燃放烟花爆竹的危险,伴随着愈发自由的燃放环境正在逐步升高。

而关于烟花爆竹是否需要禁止的这个话题,成为了人们的讨论的热点。

绚烂下的危机

2023年的新年,中国很多城市都提前宣布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烟花的新年,让很多从小伴随过年烟花长大的人感到十分不适,他们纷纷感叹没有了烟花,连年味儿都不浓了。

的确,作为将放烟花当作辞旧迎新的活动已经几百年的中国人来说,烟火就像是那道必不可少的“年年有余”,春节联欢晚会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过年一景。

只是随着中国人口基数不断增加,烟火一时的绚烂,已经越来越难以掩盖它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