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公众号推送机制有点凌乱,常关注区老师的家长,建议给我加个星标,这样不容易错过消息。

几乎每个家长都有个担心,那就是自己打算要报的学校,今年的会不会分数线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增加自己滑档的机会?

我的答案是:今年不会。

凡事讲究一个有理有据,我觉得不会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中考考生增加量低于预期

我在1月份就说过,依据当时已有的数据和往年的数据做对比,今年中考人数不会多太多。我在 一文里谈过这个问题。

5000人左右的增量,假如按照第一梯度线的比例9%算,也就是第一梯度人数会增加450人,按照约23.5%的第二梯度线人数(包含9%的第一梯度)算,那就是第二梯度以上会增加约1175人

这个数目比此前所有人预计的都要少。

理由二:优质学位增幅大

目前已经传出的消息来看,和2023年相比,今年的优质学位增加值非常夸张,具体包括:

执信双校区合计扩招250人;

华附双校区合计扩招315人;

省实双校区合计扩招455人;

广大附中扩招94人:

铁一白云校区扩招80人;

广雅双校区合计扩招74人;

以上是学校官方或者是媒体已经发布的消息,合计已贡献1268个新增省市属学位。

此外,还有板上钉钉的六中从化校区,首届高一预计会带来400个学位(尚未最终公布);广州外国语学校此前传出的扩招100人,以及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传出的扩招40人(以上三校尚未看到官方报道,但机会很大),这里就是540人。

光是省市属学位,就已经增加了1800个。如果算上优质区属公办高中的增加值——广州实验中学首届高一预计在200~300人,玉岩中学基本确定扩招100+人……

加上其他小打小闹的区龙头,第二梯度线以上的区属学校扩招学位必过2000。前面提到,增量人数也就是约1175人,“粥多僧少”的情况下,学校分数线没有提高的空间。

理由三:非户籍生“让”出相当一部分名额

这一点很少人仔细分析过,其实我在最近一期谈及非户籍生的直播的时候就罗列过数据,不过没有在文章里面发过,这次我们来谈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23年非户籍生分数线出现“倒挂”的学校(非户籍生分数线高于户籍生分数线),一共31所。

按照梯度划分,第二梯度线以上学校高达28所,占了总数的90%。可见,“倒挂”现象主要出现在水平较高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区域划分则是下图这样的。省市属学校占了三分之一,其余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加黄埔和番禺的区属龙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数据对我们今年的形势有什么意义呢?

23年以前,非户籍生和户籍生是独立录取的,分数线互不相干。所以会出现非户籍生分数低于户籍生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是非户籍生群体当中,成绩优秀的学生数量是不足的。但基于这种规则,非户籍生必须录满事先定下来的那个比例。

为了便于理解,我举个例子。

上面我们看到省实户籍生分数线735,非户籍生分数线717。意思就是户籍生录到735分录满了,但是非户籍生直到717分才录满。

但是24年开始,非户籍生和户籍生在一同录取,同时竞争。那就意味着,734分,733分,732分的户籍生在23年无法被省实录,但是24年可以;同理,717~734分的非户籍生,在23年能够被省实录取,但是24年可能就不行了,尤其是这里头偏低的学生大概率会无法被录取。

也就是说,如果用24年的规则,23年这31所“倒挂”的学校,都会有一部分非户籍生名额“转移”到户籍生头上。对户籍生来说,相当于录取名额多了,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竞争。

注:具体非户籍生录了多少人的数据应该是不会公布的。

看看上面这份数据的梯度和区域划分,可以看出,成绩有望冲击“前八”的户籍生,以及接近第一梯度线的老三区学生,可能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以上,是支撑我认为多数学校的分数线不会过度上涨的理由。

中考考生增量分布在哪个区,各区区属学校最终招生计划和去年相比有何变化,这些都会更具体地影响区属学校分数线的预判。这些数据都要等到五月中下旬才会有,届时再作进一步的预测吧。

但必须强调的是,学校分数线有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或多或少也确实会受到“大小年”的影响。因此这只是一个总体判断,大家扎堆报一所学校的时候,这所学校分数线上涨的概率就会大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度大”。

但话说回头,家长们所说的“热度”,往往极具主观性,只是你们自以为,并不能做准。

举个例子,你是天河区的学生,你周围同学也是天河区的,你会关注广州中学和天河中学,会进他们的招生群,会去他们的开放日,时刻了解他们的信息,你自然会认为他们热度超高。

但事实上,那只是因为你没有关注其他区同级别的学校,比如七中、南武、真光、八十六等等。这好比记者在春运火车上随机采访10个人,问他们有没有抢到春运火车票,得到的答案必定是抢票成功率是100%。

至于什么“海签”之类的,这年头谁手头上没有三五份签约啊,签了又如何,大家都学乖了。

因此,就我个人而言,比起主观的判断,我更相信的是不会说谎的、客观的数据。注意,我说的是真实客观的数据,不是捕风捉影没经证实的那种。

最后,再发一次这段话:

我经常和大家说,不要为了一些还没发生的东西过于焦虑,而且即便这个负面的东西落地了,你也没办法改变,吐槽几句可以,太过于纠结无益。

另外,看到一个大家广泛传播的信息之时,不要无脑相信,首先看这是不是官方消息,如果不是,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哪怕是,这个人的解读究竟对不对,也是不确定的。

我更建议大家聚焦于一切可控的东西,而不是这些未经证实的,哪怕证实了也不可控的东西。

什么是未经证实和不可控的?比如政策,考试人数,升学比例等等。

什么是可控的?弄懂确定的游戏规则,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筛选符合自己需求的升学信息。

这么做,你会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