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曾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过书。当时,他和挚友萧子升、蔡和森同为杨昌济老师的得意弟子,因为三人品学兼优,而且志气相投,因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湘江三友”。

在当时,毛泽东和萧子升之间的关系十分要好。1917年暑假时,二人还曾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身上没带一分钱的情况下,走遍了长沙、安化、益阳等5个县城乡,行程近千里。

然而,就是这么一对挚友,在1921年建党前夕,却选择了分道扬镳。萧子升主动与毛主席决裂,不复往来。

众所周知,毛主席后来带领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而萧子升这位毛主席曾经的好友,晚年却销声匿迹,流亡海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萧子升与毛主席到底因何决裂的呢?萧子升的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奇才与奇才

萧子升出身于湖南湘乡的一个书香门庭,出生于1894年7月,比毛主席小8个月。他自小就文思敏捷,很有才气。

和毛主席一样,萧子升也曾经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过书,只不过萧子升是1907年进的“东小”,1909年毕业。而毛泽东,则是在1910年的时候考入的“东小”。

后来,萧子升去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一师的国文老师王钦安对萧子升所作的诗词文章十分欣赏,觉得他“颇有宋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谥号文忠)之遗风。”当时在一中教学的杨昌济同样对萧子升十分欣赏,还曾将萧子升所作的妙言警句摘抄收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萧子升曾经在作文中写过这么一句:“不为我而造就我,而为国家造就我;不为我求学问,而为学问求学问。”杨昌济看到后不禁击节赞叹,情不自禁的将之抄录至自己的日记本上,并在下方批注道:“颇有所见,故录之于此。《张子正蒙》言‘道能物身故大’,又言‘`君子之大也大于道’,正是此意。

另一面,毛泽东在“东小”读书时,认识了萧子升的弟弟萧子璋(又名萧三),两人是同班同学,关系十分要好。有一次毛泽东从萧子璋手中借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里面记录的华盛顿、彼得大帝、拿破仑、林肯等人的故事十分钦佩,盼望着中国也能有像他们这样的人物,带领中国走出目前的困境,拯救华夏民族于危亡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将书还给萧子璋时,毛泽东郑重的说道:“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8年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四师与一师合并,毛泽东也成为了一师的一员。因为毛泽东和萧子升算得上是“老乡”(湘乡与韶山相毗连),而且还和萧子升的弟弟是好友,因此他们很快就认识了。

毛泽东和萧子升一样,同样以诗文见长,他写的作文经常被杨昌济打满分。毛泽东曾写过一篇名为《心之力》的作文,杨昌济看后爱不释手,当场打了满分100分,想了想,杨昌济又在满分的基础上加了五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一师里面有一个展览室,学校经常从全校十几个班的学生写作的作文中,选出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里展览出来,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因为毛泽东和萧子升的文章经常成为全校师生观摩的典范,他们两人相互之间对对方的思想和文风有了充分的了解,一来二去之下,两人之间的关系从“认识的人”变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和萧子升不只讨论文学方面的问题,也经常讨论中国未来的道路。他们两人经常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并在一师后山“妙高峰”上进行交谈。

当时袁世凯正担任大总统,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致认为袁世凯是欺世盗名之辈,孙中山先生才是真正的革命领袖,可惜孙先生没有军权。他们觉得若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寻找新生力量,规划出一个共同信奉的坚定理想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5年的夏天,萧子升从一师毕业了,毛泽东则仍然留在学校里继续求学。不过,距离的远近并没有影响到两位友人之间的感情,相反,他们之间的友谊反而历久弥深。现存于世的1915年~1918年毛主席写给萧子升的13封信件中,仅1916年6月底至7月初就有三封。也难怪毛泽东会赠送萧子升“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这首对联,来表达对好友的想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