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6日这一天,网络上的一段视频,犹如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石家庄网友心中的波澜。

这段视频的内容,源自石家庄桥西区的一位环卫工人,在街边执行着一项看似寻常却又格外引人注目的操作:“以克论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中,一位环卫工人以电子秤为伴,一丝不苟地称量着收集来的灰尘。他先在路边的空地划定了一个木框区域,随后细致地收集这片区域内的灰尘,最终将其置于电子秤上,进行精确的称重。如果不是有旁白的提示,以及先入为主的知道了这一操作的目的,锄禾君一定会为环卫工人的认真态度所折服,但如果你知道这一操作的细则,可能就是另一番感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以克论净”的定义,百度百科有这样一个解释。

但锄禾君觉得并不是很权威。于是在2017年2月发布的“西安市城市道路以克论净,深度保洁作业标准”的通知里,找到了这么一段叙述:对钟鼓楼广场、东南西北大街等重点区域,地面尘土、人工清扫每平方米不超过5克,垃圾路面滞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

到了2018年,标准相应做了调整,一级道路的灰尘滞留标准,也从10克调整到了5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5克到底是多少量?锄禾君也从2008年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评价标准》里,找到了相应的解释,原文是:

将平方米框架置于路面,先用扫帚收集较大垃圾;

再用吸尘器,将吸口紧贴路而往复抽吸两遍,收集集尘箱(袋)和过滤网的尘土;

然后将较大垃圾与尘土分别合并为两个样品;

用天平称量垃圾重量,称准至0.1g,保留一位小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不是很科学,很详细?仿佛教科书一般?但问题是这个原建设部发布的《城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与评价标准》是针对机械清洁作业指定的考核标准。锄禾君不禁纳闷:难道这标准也“下沉”了?从机械“下沉”到了人力?这是拿来主义呢?还是形式主义呢?

这让人想到了前几个月网上爆火的“提灯定损”。

在江西,陈女士为陪读,在上饶市玉山县选择与他人合租一套房屋。然而,因孩子上下楼的声音过大,她与房东郭某多次发生争执,双方关系紧张,最终决定退租。

房东郭某提出退租可以,但需支付赔偿金。陈女士初时不以为意,认为最多扣除部分押金。然而,当赔偿清单呈现在她眼前时,她震惊了——高达10884.95元的赔偿金。

她们仅住了22天,月租仅为1200元。在陈女士看来,这无疑是讹诈。

那么,这“天价”的赔偿金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这就得提“提灯定损”了。

故事回到退租那天,房东郭某与其妻子一人手持探照灯,一人携黄色胶布,开始了退房的细致检查。从门口外墙到承重墙,从阳台推拉门到床板衣柜,乃至蹲坑、热水器、花洒、地面瓷砖,每一处都不放过。

他们利用探照灯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一旦发现划痕或磨损,便立即贴上黄色胶布作为损坏标记。甚至连红色的塑料凳也被他们翻来覆去,仔细检查是否有磨损或缺口。

整个检查过程,展现出房东夫妇极高的专业性和细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定损方式,恐怕连专业的尸检官和刑侦队都会感到自愧不如。

实木门1800元、淋浴花洒880元、蹲坑670元……甚至连外墙的油漆费、涂漆工具费、工人劳务费都被算在了她们的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石家庄的环卫工考核办法上,这个“以克论净”,其实之前已经在多地多次公诸报端。石家庄环卫也对“以克论净”做了解释,说道这只是一项重要的考核任务。相关领导也进一步解释,即便考核不达标,也不会对环卫工人进行惩罚。而“以克论净”的目的也是为了让马路更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我们为啥会对“以克论净”产生这么复杂的心情呢?这就不得不提及环卫工人了。环卫工人在我国数量庞大,有200多万人,这一数字在国际上堪称惊人,相当于纳米比亚这个国家的总人口。而他们的工作时间之长、工作强度之大,更是让人心生敬意。早晨四、五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动。尽管中间能有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然而每天的工作时间还是往往超过10小时以上。只不过,他们的待遇却并不与之相称。在一线城市,环卫工人的工资普遍在3000到4000元之间,而在数量占多数的小城市,他们的工资更是只能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甚至只高出几百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环卫工人群体中,女性占据了大多数,且老龄化趋势明显。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工,另一半则多为本地下岗职工再就业。

事实上,“以克论净”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12年,中卫市就首创了这一模式。而在随后的几年里,这一模式逐渐被更多城市所采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以克论净”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为何这种考核方式会存在这么多年?

那么,什么是“以克论净”呢?简单来说,就是以每平方米地面上的灰尘重量作为考核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无疑是对环卫工人工作质量的严格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标准是否真正符合环卫工作的实际情况,是否过于苛刻,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政策层面有着明确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环卫工人们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他们不仅提高了清扫的频率,还巧妙地在扫帚上缠绕了塑料绳,以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更有效地清除较大的颗粒物。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环卫工人们的智慧和勤劳,他们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

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关注环卫工人的待遇问题。他们在为城市的清洁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却往往面临着待遇低、保障不足等问题。在这种现状下,还对环卫工人提出“以克论净”,无疑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不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必须正视环卫工人的待遇问题。在炎炎夏日,他们的高温补贴仅有十几元,社保问题更是难以保障。尽管近年来有硕士生竞争上岗编制内环卫工人的新闻,但那些编制外的环卫工人呢?他们在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却要面对严格的考核标准。这也许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和下岗工人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因为他们再就业的难度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原本的“中卫模式”是针对特殊环境卫生状况——沙尘天气而设计的“人海战术”。现在将其应用在其他环境下,无疑给环卫工人们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这让我们不禁思考,这样的清洁模式是否真的必要,我们是否应该寻找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已经身处弱势地位,我们是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而不是再给他们增添额外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