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雨后的陕北大地透出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空气中弥漫着复苏的生机。2018年的春天,丁连兵站在那片曾经承载了他青春梦想的土地上,心中却掀起了一阵难以平息的涟漪。他回来了,回到了这个四十多年前,他作为北京知青下放的地方——冯家屹坮大队。这里曾是他的“第二故乡”,一地烟雨中,他的心思却飘向了过去未竟的往事。

那时的他,和其他九名北京的年轻人一起,被派到这片偏远的陕北小村落,与当地的农民一起生活、学习、劳动。他们插队的地方是刘二喜的家,一座普通的陕北窑洞,成了他们的临时住所。那里,他认识了刘大玲,刘二喜的长女,几十年的时光流转,当他再次踏进刘家老院,寻找那份尘封的回忆时,却意外得知刘大玲的生活在他离开后走向了何等艰难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下乡:追忆延安的岁月

1969年的冬季,丁连兵和他的同伴们,穿越了漫长的车程,抵达了陕北延安地区延长县的冯家屹坮大队。一行十人的知青队伍,带着从北京城带来的书籍和对农村生活的憧憬,踏入了这片土地,接受了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的行李简单,主要是必需的衣物和用品,以及少量的书籍,用于在农闲时期学习和交流。

到达冯家屹坮大队后,丁连兵和其他四名男性知青被安排住进了小队会计刘二喜的家。刘二喜的家是一栋典型的陕北窑洞,窑洞的外观不起眼,但内部干净整洁,墙壁上挂着用粗布做的手工挂毯,上面绣着“丰收”、“幸福”等字样,表达了农家的美好祝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家的窑洞内部空间分为几个部分,最大的一间作为客厅兼主卧,一边是厨房,另一边则是供孩子们居住的区域。客厅中央是一张大方桌,周围摆放着几个凳子,这是全家人聚餐和会客的地方。墙角摆放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是家里唯一的娱乐工具。

刘洪才,家中的长子,身材魁梧,面带微笑迎接了这几位城里来的知青。他负责帮助他们安置行李,并简单介绍了窑洞的布局。刘大玲和刘二玲则好奇地打量着这些突然来访的新面孔,刘大玲担任了为客人们倒水的角色,她动作熟练地从窑洞的角落拿出干净的水壶和杯子,一一摆放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晚上,刘二喜家准备了欢迎晚宴,菜肴虽简单但十分用心。餐桌上摆满了自家腌制的咸菜、炖土豆、焖茄子和自养的鸡肉,香气扑鼻。餐后,丁连兵和其他知青与刘家人围坐在收音机旁,听着远方传来的新闻和音乐,尽管语言有些生疏,但彼此的笑容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日常生活很快步入常态。每天清晨,丁连兵和其他知青跟随刘洪才到地里去劳作,学习耕作和收割的技巧。农忙时节,他们一同下地插秧、除草,汗水浸湿了衣襟。劳动之余,刘洪才会带他们到附近的山上砍柴,沿途介绍各种野生植物和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常交流中的情感萌芽

随着冬日的逝去,春光逐渐温暖了延安的大地,丁连兵和刘大玲的交往也逐渐增多。在长时间的农活和生活共处中,两人的相处变得更加自然和密切。每当农忙之余,丁连兵便会从他那仅有的几本带来的书籍中找出一些,递给刘大玲。她对这些书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书籍涵盖了文学、历史到科普知识。

刘大玲经常在晚饭后,当窑洞的其他人已经开始休息时,找丁连兵讨论她在书中遇到的难点。他们通常坐在窑洞外的小院子里,借着昏黄的灯光,详谈各种话题。刘大玲会详细询问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丁连兵总是耐心地解释每一个细节,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次谈话中,刘大玲拿出一本关于植物学的书籍,对其中的一些植物分类感到好奇。她和丁连兵一起走到田间,对照书上的描述,观察周围的植物。丁连兵指给她看不同的植物特征,如叶片形状、花的构造等。这种实地的学习方式,让刘大玲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除了学习,两人还共同参与农村的各项劳动。春季是插秧的季节,丁连兵和刘大玲肩并肩站在泥泞的水田中,跟着其他村民一起下田插秧。泥水溅起,洒在他们的衣服上,但这份辛劳并没有减少他们的谈笑声。通过这种共同劳作,两人的友情逐渐深化成了更深的感情。

有时,在辛苦的农活结束后,刘大玲会邀请丁连兵一起去村头的小河边洗衣服。在清澈的河水中,他们轻松地谈论生活中的琐事,分享各自的梦想和未来的打算。丁连兵欣赏刘大玲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而刘大玲则敬佩丁连兵的学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两人的关系在不经意间逐渐加深。他们在劳动和学习中共同成长,互帮互助。即便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的年代,两人都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温暖和支持。他们的感情在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中悄然萌生,尽管未曾明言,但那种深刻的情感已经在彼此的日常互动中自然流露。

征兵与离别

1972年春天,当地政府和军队宣布在冯家屹坮大队开放一个珍贵的征兵名额,这在当时的农村社区中是一件大事。征兵的消息迅速在大队传开,许多年轻人踊跃报名,希望通过服役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众多报名的青年中,丁连兵因其良好的文化水平和体能,很快获得了居民和大队干部的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征兵的过程中,丁连兵参加了多轮的体能和政治考核。考核包括长跑、力量训练、以及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测试。考官们对他的表现印象深刻,他的成绩在所有参与者中名列前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大队的广播里宣布了丁连兵被选中的消息,他即将成为首位从冯家屹坮大队出发,成为解放军战士的北京知青。

在入伍前的几天,丁连兵开始准备离开农村前往军营的行装。他的行李中除了必需的个人物品外,还特别收拾了几本书和一些写作材料,希望在部队中继续他的学习和思考。与此同时,村里的人们也为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送会。在这个欢送会上,刘家人也来到了现场,刘大玲帮忙准备了食物,而丁连兵则与每一位村民握手道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丁连兵的心中,虽然即将踏上全新的人生旅程,但他对刘大玲的关心依旧未减。入伍前夕,他找到机会与刘大玲站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向她展示了自己的军装和那份入伍通知书。他简单地整理了自己的军装,确保在最后的时刻给她留下一个整洁的形象。

丁连兵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一个离冯家屹坮大队相当远的军营。尽管军营的生活规律严格,每天的训练和学习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还是找时间给刘大玲写信,希望通过书信继续保持联系。他在信中详细地描述了军营的生活,训练的艰辛,以及他对未来的一些思考。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是坐在宿舍的小桌旁,仔细地挑选词句,希望能够通过文字传达他的关怀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