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一线经侦民警是一柄剑,那我愿意做那块磨刀石。”上海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八支队探长龚晨这样说道。

他是一名90后青年民警,也是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单列表彰)的获得者。他立志,做好公安经侦研判工作的磨刀石。

重新养自己一遍 成长是一条复利曲线

“每天进步1%,一年就是37倍。”这是龚晨对于经济学中复利效应的一种新理解,从警6年来他用这种方式“重新养了自己一遍”。

2018年,龚晨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经侦民警。入警伊始,和所有新警一样也有过“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得学”的阶段。那时,每天除了跟着师傅学习经侦业务、执法规范、公文写作这些“必修课”外,他还会主动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去学习金融知识、财会理论、数据分析等“进修课”,用他的话来说:“每天的这2小时拿来投资自己的。”

正是这每天一点点的进步,让他在3年时间里快速成长为了一名独当一面的经侦研判骨干,并先后通过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4项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在公安部“科技兴警”的时代号角声中,龚晨转到了科信岗位,全新的岗位工作经历让他更加了解民警想要什么——“我想用科技,帮助民警解决一些工作中的小问题。”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法学专业的他从没学过编程,面对科信领域的专业壁垒,他得另辟蹊径,从需求倒推“要学什么”“要学多深”“要学多久”,并且学完马上就用。

三年时间里,他“技能点”涨得飞快,先后自学掌握了数据库应用等10余项专业技能,自主研发技术产品30余款,连续2年获评上海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这些无不见证了他从一名研判骨干向一名科信骨干的“跨界”转变。

死磕是一种乐趣 投入量才是唯一的变量

“真的只要3分钟!”这是许多一线民警使用龚晨自主研发的数据化工具后发出的惊叹,也是龚晨最得意的一件事。

2021年,他结合工作经验从零起步开始构建代码,死磕每一个细节,力求用算法彻底替代人工。历时300多天,他跑遍了全市16家分局做了57场调研,听取了近百名一线民警的实战想法,投入了上亿条数据开展测试,最终成功打磨出了1.0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后3年里,龚晨始终坚持“1小时响应、24小时处理”的工作模式,极致高效的升级反馈让越来越多民警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研判思路。

“很多时候我只是做了民警好想法的搬运工。”龚晨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工作。从1.0到3.0,前前后后迭代了66个版本,“经侦业务变化太快了,持续升级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力”。

2023年,3.0版在公安部、全国总工会主办的“智慧公安我先行”全国基层技术革新专项活动中斩获头奖头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3月,3.5版在公安部经侦局平台列装,从上海走向了全国。“只要实战有需求,我就一直做下去。”面对荣誉,他表示将继续秉持“精进至臻”的经侦精神,不断死磕“卡脖子”技术,用实际行动践行从警誓言。

从“我”到“我们”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

“一个人能做的真的是很有限,我想借更多的力,去影响更多的人。”龚晨在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还带领组员围绕不同技术领域开展差异化攻坚。“前端、后端、数据、推广、运维,每人学一样,结合起来就是一支‘新质生产力’!”

2022年刚成为探长时,组内没有一人是科班出身,5名组员4人都是新进不满三年的“小白”,如何破局?作为一名“90后”,龚晨比别人更清楚青年民警想要什么。

作为支队技术研发组探长,龚晨在不断提升自身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带领组员围绕不同技术领域开展差异化学习攻坚。从青年发展实际出发,鼓励其在自己的细分赛道上持续深耕,建立形成“完成一项任务、解锁一项技能”的正向循环。特别是聚焦组内青年民警个性化发展需求,帮助其挖掘自身优势,找准个人定位,鼓励其在相关技术领域不断钻研,营造“越努力越幸运”的团队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2年培育发展,初步打造了一支分工明确、能力衔接、优势互补的全流程自研团队,每名成员都掌握了至少一门“宝藏技能”,组内也形成了一条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自研“生产线”,先后孵化出“研判工具集成平台”“战略支援APP”等一众经侦利器。

“每个产品都是我们共同的作品,大家一起参与、一同完成,虽然有些辛苦,但也很值得。”团队成员谢天宇这样说道。

2023年,他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探组研发的小程序获评“上海公安移动应用评比”第一名,探组先后获“市局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和“市局优秀科研团队”等荣誉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班编辑:杨景、韩英悦

2024年劳动节期间本市派出所、交警、出入境服务窗口对外办公时间

上海公安机关启动高等级勤务 确保“五一”小长假期间城市安全有序

五一假期将至,这份出行指南请收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