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年12月6日,昆明。

冯巩给他的朋友秋林留下了“遗嘱”:万一我在前沿有个什么好歹,请你照顾好我的儿子。

当时冯巩只有28岁,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一切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巩

先投入战斗,然后再争分晓

冯巩从小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学什么像什么。

1972年的一天,在天津演出的相声演员马季来到26中学,他听说有俩孩子的相声说得挺像回事儿。

一位是早已名扬四方的相声前辈,一位是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前辈瞅着后生可塑,决定收冯巩为徒。

“一名好的相声演员,不但要能说,还得能写。”马老师说。冯巩听完点点头。

尽管他还不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是一条成功之路,尽管他对相声表演艺术的了解微乎其微,也还是点了头。这是对相声事业的承诺,言必行,行必果。

1973年,冯巩正式拜师学艺,成为马季的徒弟。同年,某工程兵的一个文艺团体派人来到天津,点名招冯巩当文艺兵。接着,中央广播文工团通过了冯巩的初试和复试……这一年,冯巩只有1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为冯巩

可就在冯巩等待进行人生的下一步时,一块“黑色胎记”断送了他的前程:只因为他的曾祖父冯国璋曾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的祖父冯家遇是一位资产万贯的实业家;他的父亲冯海岗是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他的母亲刘益素出生在“京津第一家”的豪华公馆中……

现在听起来荒唐,当时却是残酷的现实。

其实,冯巩压根儿就没见过这个曾祖父,而祖父也已将全部家产献给了新中国,父亲正在用所学专长报效祖国,做教师的母亲曾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送到高等学府深造,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想到这些,年少的冯巩就感到十分伤心郁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巩

当时,驻在辽宁的基建工程兵某部派人找到冯巩:“不政审,‘黑兵’,当不当?有合适的机会再办手续。”

“黑兵”,说白了,就是“偷着跑出去找八路”,管它东西南北中。

冯巩想起了父亲的话:认准了一条道就要坚持走到底。他也想了自己的座右铭:先投入战斗,然后再争分晓。

最终,冯巩决定了:去!

与冯巩同行的还有新伙伴刘伟。

然而,就像母亲担心的那样,冯巩在部队认真干了两年,也没有等到那个“合适的机会”。当时的他既无军籍亦无档案,部队整编时不得不愧对冯巩道一声“再见”。

冯巩和刘伟被迫回到天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巩、刘伟演出

没齿不忘的领导干部

正所谓不到黄河不死心。回到天津后的冯巩全然不顾今后的生活、出路,一脑门子装的依旧是相声表演艺术。

当年回到天津后,冯巩一开始在天津市纺织局工作,后来又被重新安排到天津制线厂工作。当时,天津制线厂党委书记陈逸民是一个有着共产党员的真诚正直无私无畏品格的德高望重的领导干部,他挽救了冯巩的艺术生命。由于他的远见卓识,使冯巩这匹奔驰的骏马得以在艺术的广阔田野中驰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巩

冯巩在天津制线厂干了两年,他以自己出色的组织才干和艺术才干,将这个厂的文艺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宣传队、体工队、美术讲座、服装裁剪培训班一一诞生,他甚至还架起一座“鹊桥”,专为大龄青年穿针引线。他以自己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领导和工人师傅们的信任。后来,经组织部门考察研究决定,准备任命冯巩为厂团委书记的时候,中国铁路文工团的相声演员侯耀文带着该团领导来到厂里:商调冯巩和刘伟去该团任相声演员。

陈逸民,这位令冯巩没齿不忘的领导干部,提议为冯巩开绿灯。他向中国铁路文工团的领导同志表示:如冯巩赴京后一时解决不了户口问题,他的工资、奖金、甚至煤火费我们全包了。

当时,陈逸民的儿子儿媳正准备外出旅行结婚,做父亲的没有给孩子送行,却专程奔到厂里告诉冯巩厂党委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耀文

侯耀文闻听此讯异常激动,本来灵巧的嘴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这位可敬的人身上,冯巩感觉到了真诚的力量给人心灵的巨大的震撼。当他拾级而上,走向专业艺术殿堂时,他认为自己的胸腔里跳动的,应该是一颗同样真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