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卫生条件较差,医疗水平也比较低,科学水平发展有限,所以瘟疫经常发生,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据中国中医研究院最新编辑出版的《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那么,古人是靠什么来应对瘟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

古今中外,出现疫情,冲在第一线的当然是医生。中国历史上应对瘟疫的主力当然是中医了。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大疫流行时期,也是名医辈出的年代。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

张仲景因此被称为“医圣”,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吴鞠通)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组织古

代的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都曾发出诏书诚坦执政失误,承担责任,以安抚众官吏和平民百姓,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如汉代的文帝,元帝和成帝,东汉的桓帝等都下过有关瘟疫的自责诏书(这看上去有点扯,但在古代,人们信这个)。

汉代帝王还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宋朝期间,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我国关于“隔离”疫情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平帝纪》:“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见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

唐朝时,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始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也会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经过瘟疫的打击,老百姓往往都会遭受很大的损失。所以,抗击瘟疫决不仅仅是单纯的防治疾病。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过在大疫之年免税减租,减轻民众负担,重振生产和经济发展。

历史上每次大的瘟疫流行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致使妻离子家破人亡,出现“万户萧条鬼唱歌”的悲惨状况。朝廷大多会组织妥善安葬亡者,救济抚养遗孤,最大程度消除瘟疫的贻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都是发生疫情时如何应对,其实除了治疗、消除瘟疫,中国古代也非常重视瘟疫的预防:

人痘接种

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学会人痘接种的国家了。中国医学家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既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疱里的痘浆、痘疮结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过的沾有天花痘浆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过天花的人。

由于这种感染源的“毒力”较新鲜的病毒弱,接种的人一般只产生轻度的天花,被接种人的体内会对天花产生免疫防御性反应,获得对付再次感染天花的免疫力,从而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秦汉时期的《汉律》规定“吏五日的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弃灰于道者”要被处以罚款。当时城市内设有下水通道,管道多为陶制,逐节相连,可以排泄污水。

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防止疾病,保持健康。并提倡注意饮食的卫生,不食用变质的菜饭。古人还注意到鼠类和不良食品可以传染疾病,提出“鼠涉饭中,捐而不食”,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鱼等劝告。

中国历史上虽然每次瘟疫都会夺走无数人的生命,但这并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也没有阻挡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参考:《中国疫病史鉴》、《中国历史上十大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