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记者获悉,去年有200余种鸟类现身武汉湿地,被武汉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的“鸟类识别”功能“认”出。

武汉智慧湿地监测系统于2021年底启动建设,2023年8月建成投用。包括鸟类识别、物种追踪、环境监测、水文过程推演、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调度指挥、威胁预警、公众互动等重要功能。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市13个湿地自然保护地以及洪山区天兴洲、黄陂区祁家湾、东西湖区天鹅湖等3个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这16处湿地共计安装了监测探头21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7日上午,记者登录武汉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点开黄陂祁家湾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点,大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数条拍摄到的视频。

记者点开4月12日15时05分拍到的一段视频。只见3只青头潜鸭正在水面游弋,每只野鸭身体都被一个长方形的蓝框框住,每个蓝框上方都显示出“青头潜鸭99”的字样。随着青头潜鸭的体位变化,数字也在不停地变化。

该中心合作方技术人员李灯介绍,蓝框叫目标检测框,变化的数字代表识别的置信度(或准确率)。这意味着,这3只野鸭为青头潜鸭的准确率达99%。

李灯介绍,“鸟类识别”包括图像识别和声纹识别两种类型。系统会将拍摄到的视频和采集到的声纹,自动与数据库进行比对,从而判断出鸟类的种类,并显示出置信度。该数据库存储了鸟类视频画面上百万帧,声纹信息1.1亿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了解到,鸟类图像识别包括整体外形识别、羽毛颜色识别、头部特征识别等等,是系统综合判断的结果。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智慧湿地通过鸟类视频,共识别出鸟类9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5种,分别为东方白鹳、黑鹳、白鹤、卷羽鹈鹕和青头潜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13种。平均识别置信度为86%。

通过声纹识别出鸟类24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4种,二级保护野生鸟类35种,平均识别置信度超过90%。

李灯坦言,受鸟类运动及体位改变、探头拍摄的清晰度、拍摄距离的远近以及光线是否暗淡、是否有植物遮挡等多种因素制约,平均识别置信度很难达到100%。

武汉市观鸟协会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市记录在册的鸟类共有460种。这意味着,去年武汉智慧湿地监测系统监测到的246种鸟类,约占全市鸟种的53%。

该系统一次性识别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最多的一次,是2023年10月26日下午。当时,探头在黄陂祁家湾青头潜鸭生境恢复示范点拍摄并识别出的同框青头潜鸭,大大小小共有30余只。

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汪芳玲表示,武汉智慧湿地系统将持续迭代更新,做好数据积累,让“智慧湿地”更加“智慧”。

文/明眺生 孙姝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