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巧聚精会神地进行着刺绣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数民族头饰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数民族头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美的少数民族头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美的少数民族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挂满墙壁的少数民主的服饰。

“嗒嗒嗒、嗒嗒嗒……”初春的清晨,位于柏杨林街道的毕节市巧姊妹刺绣有限公司门口,阵阵缝纫机转动声充满节奏感。走进车间,各种少数民族服饰挂满墙壁,彰显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里面整齐的摆放着几台缝纫机,其中一台有人正忙碌的踩动着,这正是巧姊妹刺绣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周巧,她正目不转睛地缝纫着。

周巧原是七星关区大银镇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在镇政府的动员下,2018年她带着四个孩子搬迁到柏杨林街道幸福小区居住。

据了解,在周巧的老家大银镇,周围有很多从事传统苗族服装制作的技艺能手,每每看到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周巧打心底喜欢,从小就对这项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便跟随长辈们学习画图、拿钩针、刺绣等技艺,不怕辛苦。长此以往,她就掌握了精湛娴熟的刺绣技术。30多年来,对刺绣的热爱,周巧始终如一,从未放弃。

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才能让搬迁群众安心、放心、舒心地在搬迁点幸福生活。

“在了解到我有刺绣的技能后,社区干部及时联系到我,还找来几个和我一样拥有刺绣技能的姐妹,鼓励我们用自己的技术创业发展。”周巧说,为了让她们能安心、放心地创业,社区还免费为她们提供就业帮扶车间场地和相关设施设备等资源,及时帮助他们办理相关手续,让她们顺利快速创业盈利。

“想过出门,但四个孩子还要读书。”孩子是她最大的羁绊。最终,在社区干部的动员和帮助下,2018年,为了解决就业和照顾家庭的冲突问题,周巧便决定和其余七个姐妹用所学的苗绣技艺一起在柏杨林街道家门口开办毕节市巧姊妹刺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开办起刺绣车间后,我们也招募了周围一些懂刺绣技术的邻居,同时也可以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只要愿意来学的,我们都会耐心教学,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还可以把少数民族服饰刺绣这门非遗技术传递下去。”周巧表示,车间开办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在家门就能就业增收,实现楼上住人、楼下就业,既方便自己照顾家庭,也为部分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加上她自己,该生产车间共解决了12个人的就业问题。

靠着精湛的刺绣技艺,周巧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在周巧的带领下,10多名刺绣爱好者成为心灵手巧的绣娘,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传承和创新。

“开始很难,但坚守更加弥足珍贵。”这些年,在周巧的坚持下,凭着精湛的技术、过硬的质量、良好的信誉,她的公司在毕节周边打开了市场,同时也带动了柏杨林街道更多女性从事到刺绣加工行业中来,把各色彩线幻化成美轮美奂的刺绣艺术品,深受大家喜爱。

2022年,凭借精湛的苗族刺绣手艺,周巧成为了区级苗绣非遗传承人,毕节市巧姊妹刺绣有限公司也成为了七星关区非遗工坊。

“每一套服装的制作完成,都需要复杂的工艺,穿针、引线、串珠、刺绣……一套定制的苗服,价格可达到上万元,纯手工刺绣花费时间更长,工艺要求更高,为了保证工艺统一,必须由同一个人来完成。”周巧介绍,她们的车间主要以订单式生产为主,目前订单量比较稳定,每年的营业额在50-60万元左右。

把爱好变成事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福。多年来,靠着对少数民族服饰刺绣的热爱,周巧始终一直坚持着创业,一针一线,将苗族传统文化织于服饰之中,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爱,也“绣”出了属于她的美好幸福生活。(图/文 颜炎培、周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