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五千里长征结束后,润之先生带领核心力量,来到了陕北一带。

此刻,看着衣衫褴褛的战士们,他没有掉泪。

红军历经千难万险,牺牲了无数战士,眼前的人都是革命的星星之火。

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再次为部队注入一针振奋灵魂的药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有携带相机的记者为其拍下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两颊瘦削,几乎已经陷进了两腮当中。

这张清瘦的面颊记录着苦难,表达着饥饿。

同时,也显示着异于常人的倔强与不甘。

从他的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一般经历过岁月沧桑的人,会将苦难化作一种些许的怨气,并将这些怨气表现在双眸之中。

润之先生到底不是常人,艰难困苦于他而言,是锻造钢铁与睿智心境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他如同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彻底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距离新中国建立还有十五年。

多少人在迷惘中看不到正途,就像处于彼时彼刻的张国焘。

润之先生如同暗夜中的一座灯塔,他不但为众人提供了航程的目标,更为在暗夜中为众人画上一条通向灯塔的路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当初听起来似乎有些狂妄的话语。

今日一看,不但不觉反感,反而忍不住为其点赞转发。

青年的理想

为什么润之先生能做到这一点?

其中有众多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润之先生嗜书如命。

据说,为了读书,他可以走上几十里路,只为到对方家中借到几本心仪的书。

再后来,他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管理员。

李大钊非常欣赏这位志气高远的年轻人,认为其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经常与其交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命运的至暗时刻。

为了冲破命运的重重封锁,许多有志之士都在思索救国之道,他便是其中之一。

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的先声。

在开启民智、引领思潮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种主义在青年之间传播,但究竟哪一条路更适合中国,谁也拿不准。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李大钊开眼看世界,从中看到一线生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想当然地给出结论,而是经过大量的研究之后,得出一个令其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

当时正在苦苦思索的青年毛润之,也从李大钊处得到启发,得到了挽救中华民族的秘密思想。

黑暗的夜里,先是有了萤火之光。

其后,萤火之光逐渐多了起来。

再后来,萤火之光连成了一条条线,线又连成了面。

但是,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完全地落地生根,如同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没法切实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毛润之也在寻找一条合适的路途,他像一只寻觅方向的候鸟,在寻找属于灵魂的故乡。

书籍上明确地写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

欧洲的特征为小国林立,最早之前为漫长的中世纪。

中华民族的特征为大一统,与欧洲国家的背景截然不同。

俄国之所以能够成功,除却国内大部分人口在欧洲,文化认同感易接受之外。

还有另外一项比较重要的原因,即俄国当局的决策失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两种文化的碰撞,到底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孰难预料?

新思想的诞生

按照小说家的写法,他们大抵会将润之先生的启悟。

安排在一个月光清澈的夜晚,天地之间洒满清辉,清冷的空气从门窗透入室内。

他的面前摆着一本书,他的手中夹着一支烟,袅袅烟雾环绕在其四周。

他的目光如同奔跑的野狼,在追逐书页上的文字。

文字则如同会飞的鸟雀,不停地在撞击着其思想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然,窗外传来一声熟悉的呼唤,声音持续了一段时间,便重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毛润之的目光,从书页转向窗外,清冷的月光似乎显示出形态。

此刻,正在中华民族的一处山区翩翩起舞。

人类历史上,只有寥寥数人能够拥有这项殊荣,骑牛自函谷关出走的老子。

龙场山洞里的王阳明,还有十字架上替全人类背负罪责的耶稣。

新的思想正在如蝉蜕变般,从原来老旧的躯壳中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关于新思想的诞生有些过于浪漫,实际的生活要远远艰苦许多。

毛润之凭借新的理论:农村保卫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成功地开辟出了红军的革命根据地。

真理的拥有者总是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王明等人却盲目地迷信地苏联道路,直接抛弃了适合中国的正确理论。

结果致使红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长征开始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草地,爬雪山,还有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多少人的生命命悬一线。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会在长征的某个地方悄悄离世。

这个世界不会再有人记得他们的姓名,他们会像山间的野兽般,只留下一具没有任何代表性的白骨。

国民党当局也认为,红军的主力,会全部夭折在这条困难重重的道路之上。

润之先生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信心,他用自己的乐观态度影响着周围的人。

终于,在遵义这个地方,红军把指挥权重新交到了他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渡赤水河,强渡金沙江......

一系列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在地形复杂的云贵高原上演。

写到最后

在润之先生的正确领导下。

最终,红军成功地抵达陕北。

在其诗歌当中,润之先生欣喜地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瘦削的身材,恰好证明了红军在这一路上所遭遇的苦难。

在人类的历史上,历经此等苦难而依旧团结一致,不忘初心的部队少之又少,红军算其中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