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起时,解放军出动50多万部队,以步兵同炮兵、装甲兵、工兵等兵种组成合成部队,兵分数十路,沿千余公里边境线全线出击,向越北边境六省防御之敌发动猛攻。

越军在边境经营多年,构筑了大量工事,形成绵密防线,并有一定纵深。其中除了以山地制高点为主组成支撑点式环形防御外,依托大江大河组织防御也是越军的常用手段。如西线云南方的红河、南溪河,东线广西方向的巴望河、平江,都是越军妄图凭借坚守的天然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西线红河为例,云南河口县上游约48公里地域成为边境分界线,这一段红河水面宽阔,水深流急,不能徒涉,需要用船渡河或是架设桥梁。而作战之前数日红河两岸大雨倾盆,水势暴涨,更增加了渡河的难度。

越军在红河西岸部署了地方部队一个加强团兵力,占据沿岸及纵深要点设防,除少量土土质半永备工事外,构筑了大量野战工事,囤积了大批粮食、弹药和各种军用物资,形成能打能藏的战斗体系。越军还在沿河一线滩头布置了竹签和铁丝网等障碍,在各要道口埋设了防步兵、防坦克地雷。越军自认为红河防御坚固,吹嘘为“天然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迅速渡过江河,尽快向敌纵深发展进攻,在红河、南溪河、巴望河、平江等河流当面,我执行作战任务的昆明军区第13军、第14军和广州军区第42军等部队,共展开兵力15万余人,决心以偷渡和强渡方式相结合,迅速克服江河障碍,保障主力部队过河展开。

我军各部队组织干部和骨干,对渡河地域逐点、逐段进行勘察、测量和分析研究,根据地形条件、河床、河面、流量和敌情等因素,反复比较,逐步确定了渡河地段,以及架桥和登陆场的位置。

为进一步查明对岸的敌情、地形和道路情况,各级部队在我岸一侧开设了大量观察点,昼夜实施观察。同时组织精干力量,先后出境侦察,获取了大量一手情报。在前述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作战决心,制定渡河方案,为保障渡河成功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作战发起后,我军以奇袭为主要方式,同时准备偷渡和强渡方案。在组织奇袭渡河时,首先编组精干的先遣分队,利用有利天候为掩护泛水渡河,如被敌人发现即转为强渡。在炮兵火力支援下迅速过河,夺取敌岸要点,建立桥头堡,掩护主力部队渡河及工兵架桥。

因为准备充分,组织有力,我军在红河、南溪河、巴望河、平江地域的渡河作战均取得成功,越军失去江河屏障,完全不是我军对手,被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这些成功实施的作战行动,都成为我军大兵团强渡江河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