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江西磨盘山根据地,丁山区委书记余明兴被押到树林中的一片开阔地,几名红军战士对他举起了枪。

余明兴大声喊道:“你们不能杀我,不然会后悔的!”

但是,他看的是一张张冷漠的面孔。

余明兴绝望了,他振臂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

“砰砰”,枪声随之响起,余明兴倒下了,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倒在了战友的枪口下。

看到余明兴倒下,一名红军干部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又一个“叛徒”被除掉了。这个中年的红军干部,就是江西弋阳东北的磨盘山红军游击队负责人杨文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文翰是谁?为何要对枪杀自己的战友?

这一切,还要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说起。

1927年12月,方志敏在自己的家乡发动了弋阳、横峰暴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随之创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经过不懈奋斗,赣东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全盛时期的中心区和游击区先后包括江西省、福建、浙江、安徽50多个县,拥有100余万人口。

随着苏区的扩大,中共赣东北省委也改称为中共闽浙赣省委。

1933年12月,根据地的创始人方志敏众望所归,担任闽浙赣省委书记兼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块根据地诞生了著名的红十军和红十军团,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称赞。

毛主席就称赞说,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据地”和“模范的闽浙赣省”。

1934年,由红十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方志敏、刘畴西、曾洪易、粟裕的率领下北上抗日。

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红十军团和国民党俞济时、王耀武部发生激战。

此战我军损失惨重,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的红十军团,只有粟裕等400多人突出重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团政治部主任刘英、粟裕率领幸存的部队,在1935年2月建立了浙西南游击区。

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决定将苏区的留守部队以及游击队,分散成三部分到赣南打游击。

关英直接领导红军独立团、直属游击大队,转战于弋阳磨盘山、贵溪三县岭一带,坚持武装斗争。

文章开头出现的杨文翰,也在这支队伍中。当时他的职务,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葛源区委书记。

杨文翰是江西横峰县人,是1927年入党的老党员。

1936年初,大概是觉得势单力薄,对军事斗争外行的关英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让省委机关与独立团跳出包围圈到婺源的鄣公山一带开辟根据地。

结果遭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围攻,部队遭遇重大损失,军区司令员唐在刚阵亡,军区参谋长邹琦被俘后被害。

关英自己也与部队失散,只身突出重围。

此时的红军独立团已元气大伤,名存实亡,仅剩零星几支红军游击队各自为战。

关英率主力突围时,杨文翰留了下来,率领游击队继续在原地坚持游击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文翰将被打散的红军重新会合起来,组建了赣东北游击大队,以磨盘山为驻地坚持斗争。

实事求是地说,杨文翰是知识分子出身,担任的职务是宣传部部长,按理说是军事上的门外汉。但是当时的形势危急,没有合适的人选,不懂军事的他挺身而出,成为这支队伍的掌舵人。

还别说,不懂军事的杨文翰却颇具军事天赋,力挽狂澜,不但保存了革命火种,让游击大队在敌人的封锁和“围剿”中生存下来,还得以发展壮大。

赣东北游击大队之所以取得较大成就,主要得益于负责人杨文翰的谨慎以及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

杨文翰率领的游击队坚持三个开战原则:一是没有绝对准确的情报绝不动手;二是没有优势的兵力不动手;三是不打攻坚战,只打伏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为如此,赣东北游击大队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下,却能迅速发展壮大,发展成为一支有五百余人、四百多条枪的游击大队,确实难能可贵,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杨文翰是经得起考验的战士,对党是无比忠诚的。

既然如此,他为何要枪杀自己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