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防灾减灾工作怎么干?

已在我国188个村

实践过的应急小站项目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应急管理报

联合开展“进社区看减灾”特别报道

第2站,记者来到四川省雅安市

石棉县回隆镇福龙村

化身应急小站“新队员”

一探究竟

▲ 记者探访应急小站

探访

小站点、大应急

石棉县,是全国唯一以矿命名的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凉山、甘孜三市(州)交会地带,北连泸定县,是内地通往云南、西藏的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称,总人口达11.3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棉县被称为“雅西明珠·贡嘎门户”

石棉县地处鲜水河、安宁河、龙门山三大地震活动断裂带交汇区,地震、极端干旱次生的森林火灾和极端暴雨次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易发多发。

“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概括了石棉县不同季节需要重点防范的自然灾害。2022年发生的“9·5”泸定地震是该县有记录以来遭受的范围最广、受灾最严重、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

记者本次前往的福龙村位于石棉县东北部,属中高山村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8户,总人口2015人,有汉、彝、藏3个民族。

49岁的冉秀芬是村里的民兵连长,她和丈夫都是土生土长的福龙村人,已有2个孙辈的她仍忙碌在防灾减灾一线。

01

组建与分工

2023年12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通过雅安市应急管理局、雅安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在石棉推动应急小站项目,在石棉县应急管理局、共青团石棉县委、石棉县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多方支持下,项目顺利落地。福龙村应急小站便是其中一个,冉秀芬成为应急小站第一响应人队伍队长。

“村里的第一响应人队伍一共有20人,”冉秀芬介绍称,分为搜救、安置、信息、医疗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浏览队员名单,记者看到应急小站第一响应人队伍由党员、村组干部、民兵、村民中的积极分子组成,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龙村应急小站第一响应队伍岗位设置及职责表

福龙村应急小站紧邻国道108线,旁边有回隆镇规模最大的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回隆中心卫生院和40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这为灾害快速响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冉秀芬表示,选址充分考虑了值守备勤物资储备应急车辆停放紧急集结等基本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龙村应急小站所在地

记者的新队员笔记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装备与物资

结合 福龙村自身灾害风险和需求,应急小站配备的应急物资和防护用品,重点用于应对地震、山火、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常见灾害。石棉县处于 “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连续降雨与阳光暴晒后易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巡山也成为冉秀芬及队员们的日常。

依托 应急小站的 装备物资和 第一响应人 队伍 ,一旦遭遇灾害,村一级就可进行先期处置迅速开展自救互救。 今年3月22日,福龙村发生山火,经扑救和清理,山火未造成 人员伤亡。 “这次发生山火,手电筒、雨衣、衣服都用上了,”冉秀芬说,14个队员参与,协助转移群众、帮打火队找取水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龙村应急小站装备库

记者看到,福龙村应急小站的装备库有通用器具、照明设备、通讯器材、个人防护、防火灭火、防汛抗旱等装备物资30多种。

“在福龙村‘3·22’山火的扑救过程中,应急小站实实在在发挥了作用,”福龙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胡康表示,“山火发生后,装备物资及时发放给应急小站第一响应人队伍,有了这些物资后,大家有更大的信心抗击灾害。”

记者的新队员笔记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培训与演练

石棉县山地面积约占98%,尤以海拔在1000至3500米的中高山为主,占幅员的78%。受地质构造、气候特点及人类活动影响,泥石流、滑坡、崩塌活动频繁,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1处、山洪灾害危险区67处。

面对灾害风险隐患,石棉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姜世磊向记者介绍,汛期来临前,石棉县应急管理部门会组织对全县灾害隐患点进行安全评估,明确各级预警转移户数和人数并落实转移责任人。目前全县规范设置常备安置点26个临时避险点203个。2023年共转移56次,累计转移群众73961户,302206人。

准确识别灾害风险点、协助转移群众不仅是应急小站第一响应人队伍的重要工作,更成为全县应急响应“一盘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福龙村共有7个灾害风险点,”冉秀芬告诉记者,熟悉村里的灾害风险点是每位队员的基本功。此外,他们还需要熟练绘制风险地图。如果提前接收到灾害预警信息,队员们会迅速敲响铜锣,入户到每家每户,将村民转移到福龙村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龙村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

“确认现场安全,搜救队进入救人。”随着指令的下达,应急小站的队员们正紧张有序地进行着一场震后伤员的紧急包扎演练。“应急小站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开展了3次培训演练,”冉秀芬告诉记者,内容包括应急预案制定风险地图绘制常见急救技能自我防护应急装备使用技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龙村应急小站第一响应人队伍开展震后伤员的紧急包扎演练

记者的新队员笔记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截至目前,四川省石棉县共建立18个应急小站和相应的第一响应人队伍,分布在18个村(社区),有效补充了总体防灾减灾的力量,提升了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随着应急小站项目的落地,石棉县已拥有50支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伍,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82%的村(社区),成为雅安市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伍数量最多的县区之一。

体验了一天新队员的工作

记者的心得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价

很务实、可推广

目前,农村地区防灾减灾体系较为薄弱,村集体缺少有组织性的队伍及时应对灾害,缺少快速转移安置所需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在此背景下,应急小站项目为乡村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棉县回隆镇副镇长、团委书记张刚称,村一级在应急方面力量薄弱,应急小站项目能帮助村里迅速组建队伍, 它在处理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以及其他应急事项上发挥很大作用, 对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很有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棉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姜世磊表示,应急小站的建立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工作不谋而合。“下一步,我们准备从专业的角度,开展业务知识培训,配备专业救援工具,提升应急小站第一响应人队伍的防灾减灾业务能力。”

应急小站项目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并实施,截至2024年4月,该项目已在四川、河南2省落地,分布在10县188个村,惠及44万人次。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灾害救援项目部副主任朱一存指出,“应急小站项目要做成三件事。一是给村里建成日常防灾减灾物资储备库,以应对常见灾害;二是组建一支第一响应人队伍,由村组干部、民兵、退伍军人、村民中的积极分子 组成,在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展开应对工作;三是结合当地疏散、应急避难机制,完善流程,提升村一级的应急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一存表示,“我们为每个村提供9万元的支持,其中7万元用于建设和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2万元用于培训指挥长和核心队员,确保他们能够掌握灾害风险及隐患识别、常见急救技能和自我防护、装备使用等关键技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雪峰对应急小站项目给予肯定,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应急小站项目体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李雪峰教授指出,“党中央政策方针明确指向要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主要任务落在基层,应急小站项目回应了政治要求,抓住了直接服务基层群众的关键点。

在谈及应急小站项目的可借鉴性和推广性时,李雪峰教授认为,已有项目的成功示范为其他地方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行路径。

他指出,“该项目之所以能够被推广,是因为它‘短平快’,具有投入适中、品牌鲜明、易于实施的特点。这使得其他需要的地方也能够建设类似的应急服务点与第一响应人队伍。通过短时间内配备硬件装备、建立20人的队伍并开展基础培训,即可发挥作用。”他评价说, 这种务实的做法对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雪峰教授进一步建议:“国家层面可以对类似于应急小站这样“小而美”的项目进行深入调研评估,可以推出相应的建设标准,以国家政策推进规范化的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他认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升基层的应急能力,还能够推动基层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提升基层治理骨干和普通群众的综合素质能力。

“应急小站项目的建设,如果能提升基层群众整体素质,将有力推进实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目标。”他评价说。

最后,李雪峰教授提出,为确保应急小站及第一响应人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精细化评估和完善相关机制。他建议, 开发多版本适应性强的标准化基本手册,加强技术支撑,并考虑将民兵训练乡村第一响应人队伍训练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社区看减灾

2024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这一主题,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通知指出,要宣传推广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基层防灾减灾经验模式

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宣传教育部和中国应急管理报新媒体中心特组建报道团队,走进城市与乡村社区开展“进社区看减灾”特别报道,通过短视频、图文等新媒体形式,推广在防灾减灾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代表性强的社区经验模式与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