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护士在照顾宝宝。

5月12日是第113个国际护士节。今年,在深圳的专科护士已进入“Next Level”——享有开具检查单、治疗单及外用类药品权限,还是在全国率先立法赋权的。护理界人士认为,深圳通过法规建立专科护士制度,不仅让护士能与医生一样出门诊、开处方,最大的价值是让护士找到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职业地位。目前,深圳已有急诊急救、伤口造口、血液透析、糖尿病等十几个领域的专科护理门诊。

走出医院

为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上门护理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市执业护士54649人,其中,男性3272人,女性51377人,承担了全市12675万人次门急诊和226万人次住院的护理工作。

深圳已逐步建立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护理服务体系,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等。

借助社区护理、居家护理、“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模式,深圳护士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走进家庭,为高龄或失能、母婴、慢性病等行动不便人群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家住龙华区福城街道的92岁谢爷爷,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右脚红肿破溃。在家人陪同下,他在龙华区中心医院治疗了一周,溃疡面有所好转。

但由于年事已高,住院生活不便,谢爷爷提前办理出院回家疗养。出院时,护士告诉谢爷爷的家人,通过手机平台就可预约延续护理上门服务。

在接下来的1个月,伤口专科护士11次上门为谢爷爷清创换药,直至伤口完全愈合。

深圳护士

学历和职称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近年来,拥有硕士、博士学历、手握创新专利的“新生代”护士越来越多。今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通过中大“高层次人才计划”,成功引进深圳首位护理学“博士后”李彩霞。

深圳护士的学历和职称两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市有博士学历7人,硕士学历322人,本科学历17514人,大专学历24215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32.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有主任护师365人,副主任护师2268人,主管护师15715人,护师14958人,初级19274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达33.57%,这一比例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本科及以上学历”与“中级及以上职称”更是专科护士的重要“准入门槛”。

2023年1月起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规定,要获得专科护士证书需满足3个条件,即具有本科以上护理专业学历、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及2年以上相关专科岗位工作经历、取得中级以上护理专业技术资格。

立法赋权

享有开具检查单、治疗单及外用类药品权限

在2023年全省“护理行业临床急救职业技能竞赛”“综合病例站点式”护理技能大赛上,深圳护士以过硬的急危重症处理能力和全面护理技能,捧得两项赛事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名。

今年,在深圳的专科护士已进入“Next Level”——享有开具检查单、治疗单及外用类药品权限,还是在全国率先立法赋权的。

护理界人士认为,深圳通过法规建立专科护士制度,不仅让护士能与医生一样出门诊、开处方,最大的价值是让护士找到职业发展路径,提升职业地位。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尽管深圳护士队伍越来越强大,但深圳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还要加快,护理队伍学历和支撑结构还要不断优化,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和增补人员配备。目前,深圳已有急诊急救、伤口造口、血液透析、糖尿病等十几个领域的专科护理门诊。

要建立健全专科护士规范化、标准化的培养和管理体系,让护士在临床护理、管理、教育、研究等多领域均有发展,可独立诊断、治疗、开处方、指导患者自我管理等。

更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让每名责任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每名患者均有相对固定的责任护士为其负责,让深圳市民的健康获得感持续提升。

聚焦

专家型护士突破职业边界 “坐诊”提供专业护理方案

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优化护理服务”。从事护理工作近20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胃肠外科护士长李贝见证了护理学科的持续发展,护士从医嘱护士、执行护士逐渐成长为专科护士、专家型护理人才。“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医护一体的趋势下,护士在治疗中发挥的效能越来越显著。

护理工作依托创新技术向智慧护理转变

提到护士的工作,不少人会想到打针、发药、输液、处理医嘱等工作。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护理学科的发展,依托创新技术,护理工作也从“传统模式”,持续朝着智慧护理的方向转变。

常在床边护理患者的护理人员,往往能第一时间洞悉患者在住院周期的变化、反应和康复情况。李贝提到,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和医疗水平持续提升,护理学科发展和平台持续赋能让越来越多的专科护士、专家型护理人才涌现。

以胃肠外科为例,专科护理围绕患者身、心、社、灵进行全人全程护理,在患者加速康复管理、伤口造口护理、营养护理、肿瘤静疗护理、延续护理以及个案管理等方面,医护一体、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以往胃肠外科患者可能出现晚进食、难进食的情况,随着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人员通过准确评估和科学循证,为患者制定科学的营养康复计划,胃肠肿瘤患者因为疾病出现营养不良、瘦骨嶙峋的情况越来越少,术后康复效果更好;专科护理技术也能让术后患者居家生活质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如伤口造口护理技术,针对肠造口患者做好居家个案管理和延续护理,患者也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生活质量,融入社会。”

2007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开设首个护理门诊,并根据患者需求和学科发展逐步增设,目前已常态化开设15个专科护理门诊,2023年累计接诊量近2.5万余人次。2019年,北大深圳医院创新开展疑难危重症护理MDT(多学科讨论),为疑难病例、特殊病例进行护理会诊,制定全面的护理方案。“护士这个职业从学科发展上、思想上、行为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今护士更具备了自我意识,深耕专业的专科护士越来越多,临床中医护一体共同决策,护士的价值、作用、能力越来越显著,护理方案的制定和全面、科学、精准的决策能让患者获益。”

打造“智镜双链”智慧内镜管理系统

长期从事一线临床护理工作,李贝在胃肠外科工作时发现,胃癌、结直肠癌发病人数在全国高居前三位。而这类疾病早期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利用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胃肠肿瘤早诊早治及微创治疗是必要技术。且群众需求逐年增加,仅2022年全国开展胃肠镜检查项目就超过3800万例次。

她梳理发现,消化内镜管控中消化内镜的洗消过程缺乏同质化管理和质控追溯,内镜管理流线分散难以追溯;传统胃肠镜检查流程由于检前延伸不足、检中信息不畅、检后追踪不全,患者就诊感受不佳。

随着北大深圳医院持续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并不断探索智慧护理,她便萌生了打造“智慧双链”的念头。

“区别于传统的创新,我们希望转化的产品能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为特定应用场景而定制。而‘智慧双链’就是以转化为目的做的创新项目,激活护理新质生产力。”在完成实地的临床调研后,李贝所在的创新团队和科研院所、转化企业反复讨论传统流程中哪些可以实现智能化优化,如何通过机械嵌入,优化替代人工操作……经过三年多的打磨,最终形成了以内镜为中心的流转闭环管理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人镜信息管理需求为核心,最终形成了针对医生、护士、患者、器具、耗材等人和物在工作各环节信息流转追溯的交互平台“智镜双链”智慧内镜管理系统。

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患者-内镜”双路径闭环管理系统嵌入了聚合式内镜清洗机器人、智能百级层流净化干燥柜、高效周转调度软件、智慧电子预约登记、智慧屏追踪、人机身份识别、医-护-患-镜信息绑定、患者复苏监测系统、AI个性化宣教全景推送等创新手段,为内镜中心运行管理、临床医疗和患者服务提供决策支持类的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交互共享。链条上的每个智慧手段都是独立的创新体系,同时服务于患者和流程;通过流畅、清晰的信息交互,使内镜洗消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以更数字化、科学化、简捷化的方式实现对人员、设备、操作、耗材的追溯管理。

声音

吴玉娟获“南粤中医好护士”奖

“治疗患者不仅在于身,还在于治心”

一顶燕帽,承续理想;一丝烛火,延续生命;一身白衣,守护健康。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三名护士荣获以下奖项:吴玉娟获第三届“南粤中医好护士”奖;罗丽丹获第三届“南粤好护士”提名奖、第三届岭南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十佳独门绝活”奖;宋春树获第三届岭南南丁格尔式优秀护士“十佳才艺能手”奖。

中医外治

致力于将砭法乃至其他中医外治法发扬

她是吴玉娟,从事护理专业31年,开展护理管理也有26年。她既有坚韧与毅力,也有女性的包容与细致,以己之力,引领护理团队开辟出中医外治的新天地,将中医护理门诊做成行业的佼佼者。

她热爱临床工作,关注中医传承,认为护理不仅是护理患病的人,且更应侧重预防疾病,这正应了中医“治未病”内涵所在,中医外治是护理人员实现“治未病”的有力手段。基于中医传承的使命感,她大力推行中医外治技术,从雷火灸、督脉灸、腕踝针、平衡火罐到虎符铜砭刮痧,她培育的中医适宜技术之花绚烂绽放。她带领队伍成立李氏砭法师承基地,开设了单独的中医综合治疗区,门诊患者最多的时候100多人排队等待刮痧。

“治疗患者不仅在于身,还在于治心。”吴玉娟对患者有着深厚的医学人文关怀。“很多患者身体不适伴随着精神上的高度焦虑,在情绪的影响下疾病治疗也受限。作为护理工作人员很重要的一项职责是去倾听患者,实质是一种安抚。”她常常不厌其烦,在患者有疑惑时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在沟通中帮助患者纾解情绪。近段时间,一位40余岁的女性因闭经一年多来找吴玉娟调理,她为患者做了耳针、耳穴等治疗,并积极宽慰患者的焦虑与担忧。在身心双重干预下,患者在五一期间就恢复月经了。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看到患者身心的积极变化,她感到很满足。

“这次获奖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中医外治的认可。”她表示。“患者在亲身感受到中医外治的疗效后,会更相信中医,作为中医专业人士,我们更要做好中医宣教。”她致力于将砭法乃至其他中医外治法发扬光大,带领中医外治团队砥砺前行。对新生代的护理工作者,吴玉娟说:“做好职业生涯的每一个规划,再脚踏实地去做,一步步去实现目标,那就可以了。”

护理工作

专注于耳穴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罗丽丹是术科大外科兼肛肠科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27年,始终秉承“以健康为中心,为病人谋福祉”的工作理念,对病患抱有同理之心与爱护之心。她以耳穴疗法治愈各种顽疾,领导团队年服务万余人次,同时积极推广中医至社区、校园、企业、机关。她引导护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实现新时代护士的职业价值。

她专注于耳穴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广东省名医护士工作室”“深圳工匠工作室”称号。一位母亲带着患有小儿抽动症的孩子慕名而来,经过罗丽丹辩证后制定耳穴治疗方案,孩子的病情经治疗得到了显著改善。孩子母亲激动地表示:“孩子的抽动症状明显减少,学习专注度提高,胃口变好,连鼻炎也得到了缓解。真是太神奇了!”她的专业精神和人文关怀令她十分关注患者,她深知良好的治疗效果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她强调诊疗后的健康宣教,并重视患者身心的健康管理。她要求团队:“生命是脆弱而宝贵的,我们要理解病患背后的不易,体谅患者和加强沟通,改变患者原有的不良习惯以切断疾病的根源。”她对生命始终保持敬畏与大爱。

言传身教

致力于培养更多成熟的急救护理工作者

他是宋春树,一位拥有8年急救工作经验的90后男护士,也是一位护理工作带教者。他技术稳健,分秒必争,带领急救团队挽救一条条宝贵的生命。他热爱护理工作,朝气蓬勃。“我工作的动力来源于患者恢复健康的满足感、医疗技能提升的成就感、团队合作的力量感和受到社会认可的荣誉感。”他吃苦耐劳,胆大心细,反应迅速。他认为急救工作的团队配合是至关重要的,面对突发情况他能迅速给出指令,指导团队高度配合完成抢救。“大家各司其职,赶快作出反应,多快一秒,就能向老天多抢一刻。”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保持冷静和专业,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他致力于为医院培养更多成熟的急救护理工作者,他认为带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宋春树带教时与学生小李遇到一位心脏骤停患者,情况十分危急。他言传身教,立即进行急救。“确认患者无自主呼吸和心跳后,我立刻引导小李准备心肺复苏,并向他详细解释每一步的操作和理由。”在进行了几轮抢救后,患者未能恢复心跳。他看出小李的慌张,在施救过程中鼓励小李保持冷静,指导小李使用除颤仪。

“在我们的第四次电击尝试后,患者心跳终于恢复了稳定的节律,小李很开心。”宋春树提到。“对我而言,能够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培养出新一代的急救护士,确保他们能应对未来的工作挑战,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为90后护士,宋春树注重从细节上优化医疗服务,努力展示医院的温度,关注患者的冷暖,关心医疗护理的实际体验,关怀患者的生命尊严。

他们是万千一线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一个缩影,在护理工作道路上,努力践行着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全力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护理力量。

04-07版 统筹:南都记者 李榕

采写:南都记者 李榕 谢萌 通讯员 李甜甜 欧丽花 邹素君 黄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