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一直是北大清华优秀生源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提起这四个字,不管对教育行业有没有了解,相信大家都会肃然起敬:

全国有名的高中!升学率几乎百分百!毕业生考上的全是重点大学!

说的再详细一点,这里是全国屈指可数的超级中学 ,是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中国学科竞赛500强中学排行榜》位列全国第一,毕业生一本上线率超过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度有网友调侃,每年开学季,衡水中学都需要直接包几辆大巴车,成批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输送优秀人才。

几乎全国每一所中学,都曾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衡水中学的办学模式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几乎全国每一个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曾听说衡水中学的大名。

而那句有名的“多拿一分,干掉千人”,也是衡水中学的一位班级班长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句话流传很广,一度成为不少高三班级的拼搏口号,白墙红字,贴在教室里。

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满脸壮志豪情,誓要为自己拼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不过也有专业人士对此提出负面意见,认为这种说法太过极端,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模式,是对青少年的“摧残”,本质上对他们的成长有不利影响。

有专家直接质问衡水中学学生的父母,为什么要让孩子受这么大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最青春蓬勃的日子,出去见山见水、周游世界,难道不比在半军事化的教室里站着背书更好吗?

有人专门找到当年说出“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衡水中学学生,试图佐证这种说法。

他现在的生活如何?真的凭借他多拿的一分,干掉想象的对手了吗?

时隔十年,李松再次接受了央视的采访,这位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外交官站在镜头前,回忆着自己曾经宝贵的高三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松就是那个说出“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衡水中学学生,曾经是衡中393班的班长。

2011年高考前,作为重点高考班的班级班长,他被学校安排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面对镜头,少年的蓬勃壮志丝毫不加掩饰,他坦然说出自己学习的观点:

“每一分钟对我们学习都是很重要的”。

“多拿一分,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人,甚至更多”。

这种说法在当时引发了不小轰动,衡水中学“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学习态度广泛流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所学校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但当时称赞的声音并不多,反而出现不少批判,关于批评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文章随处可见。

这些文章的观念基本一致,都认为学校“军事化管理”太过严苛,精确到每分钟的作息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是一种压迫。

社会需要的是全方面的人才,不是只靠努力刷分上大学的学习机器。

“高考加工厂”的外号自此落在衡中头上,直到今天,这种“苦难模式”也一直备受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那个像监狱的学校吃苦?精力完全付诸机械刷题背书,这样学习真的快乐吗?这又算得上什么素质教育呢?

针对这个争论,广东卫视《社会纵横》栏目曾做过一期节目——“考霸”的奥秘。

节目一开始,播放了包含衡水中学课堂、课间、午餐的日常视频。

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紧张的气息,学生们似乎总是一路小跑,即便是在排队等待打饭的间隙,手里都拿着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紧凑的作息时间,看得几位人生阅历丰富,言语犀利的观察员直皱眉。

他们痛批衡水中学太压迫、太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连成年人都受不了,更别说十几岁的孩子了。

就在各路专家会对这种“军事化”教育无限批评时,来自衡中的毕业生和家长们站出来现身说法:

“衡水模式”,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堪。

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次酣畅的自救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松也出现在这期节目里,当时他正在读大三。

在高考时他没有如愿考到清华,而是被外交部唯一的直属高校——外交学院录取了。

对于观察员描述的这种感觉,他承认自己在高一军训时确实有过,但军训过后就完全适应了。

其他衡中毕业的在场的孩子们,也都纷纷表示,衡中给他们的不是压抑、难忍,而是温馨、有信念、怀念。

在他们看来,衡中不是学习的地狱,而是平等的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不看出身高低,不看家庭贫富,只要多付出一点,就能为自己赢得更好一点的机会。

和一些重点高中不一样,衡中的学生大多数天资都“一般”,甚至有些学生还是往年的高考落榜生,连公办大学都没考上。

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想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就要必须用更多的时间高效学习,这是铁打的事实。

而衡中的办学模式看似严苛,却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非常有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里不是制度规则在推着人走,而是学生们自己想更努力,更牢固的抓住这次机会,为自己收获更好的未来。

这句话看起来很空,但我们其实都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并非一律相同,罗马永远不会改变位置,但奔赴罗马的人却有不同的起点。

如果没有“应试教育”,如果没有“题海战术”,没有“衡中模式”,很多人这一生连罗马的影子都望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李松曾经说出“一分改命”的话,那些在衡中的农村学子都深知:读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家长们更是诚恳发言,自己何尝不知道衡中苦?何尝不知道刷题背书存在弊端?

之所以还要把孩子送进去,是因为不想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吃没文化的亏。

还记得去年考上北大考古系的小姑娘钟芳蓉吗?

她不是衡中的,但同样也是出身最普通的农村家庭,一次高考改变了她的命运,从此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得知女儿考得那么好时,钟芳蓉的妈妈,一位最普通、没什么高级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在镜头上掉下了眼泪:

“我女儿以后能过上好的生活了,她能衣食无忧,以后她的孩子也不会再成为留守儿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这样,一代一代向上托举,父母能给孩子的都是自己能拿得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了。

如果真的有条件选择“素质教育”,相信没有父母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去吃“应试教育”的苦。

那意味着学习到深夜,五点起床十二点睡觉,意味着吃饭也要看书,就为了比别人多考一分。

而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在告诉所有人:读书能改变命运,现在学的知识,都是之后生活的阶梯,。

十年过去了,对于衡水中学“机械”、“刷题机器”的的质疑仍然存在。

比如前段时间登上社交软件热搜榜的的词条,“小镇做题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词仿佛充满了贬义。

仿佛那些出身底层、试图靠机械刷题来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他们的人生充满死记硬背的大道理。

他们都是“应试教育”出来的做题机器,没有接受过“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发展,没有兴趣爱好,好像天生就是要比别人低一层。

但所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都是大家在自己现有的条件下,做出的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可以不喜欢,但不能去批判它,更不能讽刺那些以此改变命运的寒门学子,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令人寒心又无奈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提倡人性化,教育能改变很多东西,但总有些事实是朝夕间不会变化的。

贫苦的农村子弟的身后缺少推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往前,如果不努力,就很难取得优秀资源。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读书意味着出路,意味着生活,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

高考是他们能获得的,最公平的起跑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压力无限大,但只有过了这座桥,人生才有改变的机会。

“一分改命”的话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夸大其词,而他自己也用实际行为说明了,读书有用,读书能改变人的一生。

任正非在提到衡水中学时曾评价道,“他们改变不了教育制度,却能通过方式去适应教育制度,乃至脱颖而出。”

不同的选手有不同的跑道,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天下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他们愿意选择“应试教育”,就是在自己控制命运的方向标。

“不想被生活选择,就要主动去掌握生活”。

不管是高喊“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高三孩子,还是现在西装革履的联合国代表团外交官,李松从来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