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迁变,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日益与世界接轨,审美习惯也渐趋理性化。比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趋向丰赡多姿的精神文化;比如人们对衣着服饰的憧憬不再是传统的制式和单调的色彩,而是越来越讲究特色化、个性化和时尚化,期望将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和与众不同;比如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要求,早已不再是单纯地注重实用性,而是考虑实用性和审美性的两者结合。这些生活审美观念的变化和跃升,无疑是人们精神解放的具体体现和思想进步的重要标志,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的整体进步,而且有效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揆诸当下人们的审美世界,不难发现还存在着世俗化以及由世俗化衍生的功利化和感性化等缺憾与弊端,直接导致了生命取向和精神价值在社会审美境遇的萎缩、孱弱甚至缺失,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究。

审美世俗化是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系的审美世界由现代向传统的逆转和倒退,其突出表现就是人们容易满足于日常生活层面的审美享受,并以实用作为衡量审美价值的唯一标尺。世俗化虽然不意味着庸俗化,但毋庸置疑的是其中必然存在着庸俗化的倾向和因子。人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没有谁可以跳出三界外而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谁可以像笛福笔下的鲁滨逊一样孤身一人在荒岛上生存,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湎和陶醉于庸常生活中,就会逐渐放弃对生命理想的向往和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其人生就会逐步变得卑微低琐、难有作为,毕竟高尚的生活是缺少不了高迈的审美理念作为引导和支撑的。文化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成色是由其精神价值决定的,追求的目标越高远越宏大,其智慧才华就越能得到充分释放和尽情发挥,其生命和生活也就越充盈越有意义。现实中的众多实例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距不在于体魄上的巨大差异,而在于精神与灵魂的霄壤之别,换言之,一个人精神价值的提高离不开审美教育的濡染、磨砺与淬炼。

当下精神价值的异化与式微固然与审美教育世俗化密不可分,换言之,审美教育世俗化化是精神价值下滑和畸变的重要诱因。审美教育世俗化认为只要拥有金钱和财富就拥有"美"的一切,就会成为"美"的享受者甚至"美"的化身;审美教育世俗化的主要表征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炫富摆阔等,而这些恰恰又是审美功利化的外在表现。事实上,尽管现在一些有钱人满身名牌、浑身珠宝,但根本不是美的展示和呈现,更不是美的流溢和彰显,只能让人徒生一种经济暴发户的感觉。审美心理学,强调美象征着高洁、清纯、和谐、活泛与灵动,主张美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内在灌注和自然表露,是一种超世俗超功利的人文气象和文化气质,古人云"松竹梅岁寒三衣"就是由于审美客体体现了不惧严寒的精神品性,才受到审美主体的青睐和钟爱。至于文艺作品蕴含的艺术美和社会美,更是缺少不了精神的点化和曜拔,试想一部没有灵魂或灵魂卑劣的文艺作品,很难焕发出欣赏者的任何美感。荀子说:"充实之谓美"。一个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修为,才会"山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其言其行才能给他人以美的享受,换言之,美是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用大脑去体会用情感去呵护的。审美世俗化就是以狭隘的功利作为审美标准,将美简单地理解为金钱或物质,这种偏执极端的思维无法使人们对美获取科学认知和正确理解。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审美感性化也是导致精神价值退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下审美活动中,审美感性化的突出特征就是片面追求感性直观的"娱乐化",就是将娱乐性作为审美的终极和归宿。审美活动当然缺少不了娱乐,因为"寓教于乐"既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审美的感官刺激,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说的"使人变成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也就是说娱乐化使物质成为社会活动的核心,人成了物质的衙役和奴仆。我们知道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拥有情感,更重要的是人还具有理性并用理性统摄情感。审美感性化就是把万物之灵长的人降低为一般的动物,以单纯的物欲来满足人的感性需求,如此下去只能将人引向异端,使人越来越远离人本身。现在很多文艺作品凭借肆意卖弄风情和随意鼓捣笑料,以求成为热搜和网红,这是对人的精神价值贬抑和戕害。

上述问题的存在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缘起。其一,市场经济是以商品作为依托和载体的,金钱和财富对普通人产生强烈的诱惑,缺乏追求精神价值的人,其内心不自觉地就会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要重视包括审美教育在内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越是要注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其二,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总体上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文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民整体精神追求也存在一定短板,在这种情势下,一般人通常会用"物质为自己筑起一个樊笼,"希望躲在自我小天地里寻求快乐与欢愉,但久之就会磨蚀掉人的进取心和损耗掉人的创造力。其三,上述不良状况的滋生与存在,也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颠覆和反拨,因为在传统教育观念里国家倡导的是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精神价值是不被关注和不能张扬的。发展市场经济为个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平台,这无疑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也往往从个人利益得失出发来考量事物的对错与是非,所以,当下应当对国民进行以提升精神价值为旨归的审美教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培养社会成员提高接受、理解、评价、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淬炼和塑造社会成员的精神品格,从而纯化整个国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

作者:刘金祥

文:刘金祥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