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起源于我国的南北朝时期,在盛唐时期开始发展壮大。七律在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每首诗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在这个领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和作品。而杜甫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七言律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将其提升到能与绝句并驾齐驱的高度。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他的《登高》,一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难超越的一首七言律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对近景的描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荒凉和孤独的感觉。疾风和高远的天空再加上猿猴的哀鸣,更是让人心生空虚和苍凉。

清澈的水边和飞翔的鸟儿,似乎也充满了离愁别绪。从格律上来说,这两句不仅上下对仗,还能够句内自对,足以可见杜甫的技艺水平。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对远景的描写,无边落叶簌簌而下,江水奔腾而来。

虽是写景,但“无边”和“不尽”四字还是泄露了他的情绪,人生和自然之无穷相比实在过于短暂,韶光易逝。这两句虽格调沉郁,却也气势磅礴。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两联极尽写景,虽然也都猜到了写的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秋”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瑟的秋意让诗人不得不对做客异乡的处境发出感慨,年老之时拖着病体,独自登上这高处,更是让人悲从中来。

在这句诗中,“万里”对“百年”,以空间对时间,在对前两句景色的俯仰之间,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空间的广阔和人本身的渺小相对比,无限的自然和有限的生命相对比,更增其悲凉。

“悲秋”对“多病”,悲的是秋,但又不止是秋。“常作客”对“独登台”,一个“常”一个“独”,更是满含羁旅异乡的无奈、寂寥。

为什么说是“独”呢?除了孤身一人外,因为在这几年间,郑虔、房琯、高适和严武等杜甫的挚友恩师相继离世,更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此联虽只有十四字,但却有八重意“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即“八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萧瑟秋日,三可悲;年过半百,四可悲;亲朋亡散,五可悲;独登台,六可悲;疾病缠身,七可悲;壮志难酬,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常因为自己华发早生而感到悔恨,也为自己的伤病停酒伤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句将情绪推向高潮,既表达自己穷困潦倒之苦,又写出岁月的无情和忧国之思。

写下这首诗时,杜甫已经56岁,距离他生命的结束,不过两三年光景,可以说这首诗就是他半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

此时是公元767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地方割据势力又起,百姓不得安生。

本投入严武门下的杜甫,却又因为严武去世,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几年的成都草堂,辗转之下来到夔州。

一日,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见到眼前景象,触景生情,百感交集之下写下了此诗。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简洁含蓄,写景远近结合,写情家国合一,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情感细腻,真不愧为“七律之冠”。#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