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陪读三年,我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催着儿子学习,早上催,晚上催,周末催,寒暑假还催。

催归催,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因为逼着孩子学习,什么方法都用过:苦口婆心地讲道理,威逼利诱,分析当下形势,帮孩子做试卷分析,做主题训练提升,抽背诵等。

我能想到的督促,都落实到位。按说是一个特别负责,特别认真的妈妈了,可是孩子对学习总是敷衍了事,该写的作业不拖到最后一天是不会写一个字的,我买的各种卷子和习题都静静地躺着“睡大觉”。

气得我想把孩子数落一顿,只换来孩子一句:谁买的谁写。反正我是不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中三年跟孩子亲子关系处得还算不错,但就是不能提学习的事,一提学习我俩就不欢而散,气得心肝肺都是疼的。

那时,我经常出去跑步,一跑就是10公里,并不是因为我喜欢跑步,而是被孩子气得只有通过运动去发泄内心的愤怒和无奈。

当时,我已经不会跟孩子正面冲突去硬刚,但不意味着内心没有愤怒的烈火,所以我得通过很多运动来释放内心的负情绪,才有力气和能量继续跟孩子相处。

逼一点用都没有,但不逼内心的坎过不去,我有着各种的恐惧和担心,比如:

关键的几年,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考不上好的高中一定会后悔的;

现在不努力,以后考不上一个好大学,苦的不还是孩子嘛;

对每一科都敷衍了事,不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咋能行;

细节决定成败,字迹写那么潦草,白白丢的分多可惜。

每天都沉浸在这些“不足”中,想要纠错,想要从基础、心态和习惯来纠正孩子,累得吐血,心都操碎了,可是孩子一点都不领情,还叫嚣着:我都是为你学习的,我一点都不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要气炸我,心想学习原本就是苦差事,那我还不想工作呢,但能任性吗,不还得苦哈哈去做事。只觉得孩子不开窍,不懂事,叛逆得不像话。

后来,孩子经历了几次重要考试的塌方后,我陷入了深思: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通过读书和学习,我终于明白是我的担心和恐惧,是我的焦虑和对孩子没有上限的要求,是我担心孩子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让孩子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直白地说,我把自己的诉求,强加给了孩子身上,我把自己的期许,当成孩子的梦想,怪不得孩子会摆烂,不想学习呢。

后来,我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学会放手,学会赞赏,我会常说这些话:

成绩和学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在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

你能处理好学习和情绪的问题,我有信心;

我希望你能做好时,其实是我觉得你肯定有这个能力能做好;

不管你是否尽力去学习,你都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别因为没有专注学习而感到内疚,过去的就翻篇,放过自己才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我没有再催着学习,没有再给孩子分析不学习的严重后果,也不希望孩子逼自己非要做到什么。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了,我家孩子从来不逼自己,他对自己可是好着呢?

千万别这么想,作为父母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表面,只是“冰山一角”,别用自己的评判和判断去定义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当然,父母并不是要什么都纵容孩子,并不是包容孩子可以不努力,可以摆烂,而是在设定一些界限后,传达给孩子一个重要的信息:你一直是一个很棒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信任,是孩子信心和勇气的源泉。要是父母都怀疑孩子,那孩子一定不会变好。

这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目标,不过要注意的是不是家长自己的目标,而是孩子也认同的目标,可以遵循SMART原则: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符合现实以及有时间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我帮助孩子设定的目标,不是我用自己的想法去设定,而是一步步引导他来设定,我会先问他你准备上一个什么大学?

孩子说只上一个上本,他是不甘心的,那么目标就可以变相理解为想上一个211或985大学。

回归到孩子的目前成绩上来,211已经达标了,再向上就是985了。那么想要达成目标,需要提30分或者往前提80个名次比较稳妥。

一步步推导完后,具体的目标和可衡量目标,就是提30分和985大学。

再来说可实现和符合现实以及完成期限,想要提30分也不是很容易,这时就要拆解目标,从语文、英语、物理、数学、化学和生物来提升,像语文和英语、化学这三科很稳了,没有太大提分空间,提分空间最大的是数学,其次是生物和物理。

数学提分有难度,但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的,而物理原本就不差,只需要再努力一下就可,生物主要是理解和背诵,这三科都是符合现实能够提升的。

再说时间限制,肯定不能等到高三再说提分的事,就要从高一来打基础,高二完成大部分的进阶计划,高三就是一个全面梳理和冲刺阶段了,所以完成目标的时间限制在高二前。

引导着孩子一步步推目标时,他发现有些遥不可及的事情,落实到具体的每一科中,是可控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和花点时间和功夫去达成的。

当孩子认为自己有信心做到这些事时,就愿意去努力和主动去奋斗了。

这个过程,我没有说教,也没有直接给孩子定个目标,干就完了,而是让他自己来定目标。

放手是对的,但不能全放,也不能嘴上说放了,还事事都干涉。当我秉承这个界限感去陪跑孩子时,孩子的自驱力大爆发了。

再也不是“我想让他学习”,而是他想要学习,为了他的目标而战,为了能为自己搏一个更好的起点,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