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柏森

编辑 | 小禹

最近在读《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是一位大学老师,博士生,在一次挂职锻炼中任西安碑林区文化局副局长。这本书就是写自己挂职当局长的经历,其中一个主要任务是装修一个地下图书馆,运营这个社区图书馆。

很巧,看到这本书后,在上海图书馆的推文中看到了一个关于她的播客,也聊了这本书。我自己也是一个爱去社区图书馆的人,从徐汇区搬到松江区后深切感受到了社区图书馆之间的差距。我也曾经抱怨社区图书馆的书不好,却不知这和资金、选书的人、运营的人都有很大关系。

在上海,即使有很好的社区图书馆资源,很多人也不一定有时间和兴趣去社区图书馆,我是住到哪里都要先找到社区图书馆,这样能让自己安定下来。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到哪里都有书看,淘到好书的乐趣也是常有的的事。

接下来就写写自己在社区图书馆借阅书籍的经历。

“新书架”上淘到的宝贝

坐标:上海 松江区

从市区搬到松江泗泾,我找到了泗泾的社区图书馆,是那种比较老的图书馆,桌椅是最简易的,桌上没有电源插座,书架是蓝色铁皮架子、图书馆分简易的儿童区和成人区,很多书都是比较陈旧,书架上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被翻烂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每次去图书馆会大致了解布局,统观了一下这里的书,了解一下整体的选书水平后再按自己的喜好选书。

有一排“新书架”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书籍大致按照国家和地区分开摆放,日本,欧美,中国……最先进入眼帘的作品来自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太宰治。这些都是很知名的文学家,而我想寻找一些更能吸引我引起我好奇的书。

一套四本的小开本吸引了我的注意,准确的说,是《在自己的树下》儿童的手绘画封面吸引了我,作者是大江健三郎,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套书是他写的人生成长散文系列,另外三本分别是:《致新人》《康复的家庭》和《宽松的纽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全新的一套书,还没有被翻阅过,拿在手上的书很轻巧,是用环保纸、比较自然的颜色印刷出版,我特别喜欢轻巧的书,因为可以放在包里在路上随时翻看,这种自然的纸质书页读起来不累。

翻看序言的第一句话就吸引了我“他是为新人讲述智慧和教训的拉比”。

我决定4本一套全借了,当我读了《在自己的树下》的第一个故事《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就被彻底吸引,觉得自己淘到一套宝书了。

他的语言非常朴实,像一位智慧长者非常谦逊地在讲着自己的经历,而阅读的人似乎在倾听他讲故事,日常的文字里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作者写了很多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想法,看到自己在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的日常中缺失的智慧,也让我能从最简单朴实的文字中看到写作的意义,自己的经历写出来,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的思考和行为,都能够在写作中得到反思并给予他人启发。

这套书我都推荐给了很多朋友和家长,大家都很喜欢。我在自己喜欢的书页用标签贴纸做了记号,还书时忘记撕掉了,以后每次去那个书架都会看看这套书是否还在,是否被借出,结果看到它竟然被放在最下面一层,无人问津了,但是我的贴纸依然在。

淘到一本喜欢的诗集

坐标:上海

有了淘到宝贝的经验就会对“新书架”多了很多好感,经常徘徊在书架前想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选书也是外貌党,加入个人审美后,选书反而容易。在社区图书馆,书籍的分类简单,但是书籍常常混放,要挑到自己喜欢的书需要耐心。从封面到书的编排,字体大小,纸质都要符合,才会阅读,这样也很有利于选书,基本大致一看,我就能很快找到一些夹在书架中间不起眼但又很好看的书。

日本诗人最果夕日的《爱的接缝在此处》,硬壳白底上面用像荧光笔的玫红、绿色、蓝色勾画出的交织曲线构成了封面,上面用宝蓝色写出书名和作者,打开后的环衬是一种火烈鸟粉色,充满着青春活力,每一首诗歌的后面有整页的留白,或许可以在这页写上自己的诗歌。书籍的分类属于社科新知,文艺新潮,目录和诗歌都是竖着排版,小册子也很精巧就是我喜欢的类型,足以吸引我。

他的诗歌像散文,散文像诗歌,语句都很短小,但似乎很有穿透力,一下道出了读者的心声,我一直不太会读诗歌,但是这本书里的每一首我都会读得津津有味。

感谢自己在社区图书馆里的耐心,才能遇见这本诗集。

藏身于小区的读书天堂

坐标:上海 徐汇区

在搬来松江前,我在徐汇区居住,有一个很老的梅陇社区图书馆,因为装修暂时搬到舒乐小区里面,我找到它的时候正是新冠疫情期间,又在小区里,如果不是特意找,几乎不知道这里有社区图书馆。

舒乐小区是个很老的小区,每次进入小区时都会看到路边很多老人在晒太阳,虽然坐拥有这样一个家门口的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和他们也没什么关系。图书馆里很少有人去,因为还在疫情期间,进去要登记各种信息,测温度,很多时候都只有3-5个人,偶然会有一个老人经常去看报纸,他脾气很大,不服从管理,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和社区管理员吵架。

虽然是个临时的图书馆,但是内部装修和桌椅是全新,桌上还配备了电源,那里的书有一半都是全新的,并且选书的质量很不错,我每次借书都有一种感觉:我是第一个看这本书的人,如同在书店里买回的书。

那一段时间是我最幸福的时间,一方面是我在GAP中,另一方面是我有了一个几乎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学天地,在这里看书很安静,就好像这个世界完全属于我的,是我的图书馆,我感觉真的有点像老鼠掉进米缸,兴奋得都来不及看,后来我搬离徐汇区都时常记得这个图书馆。

算起来有3年没去了,不知道这个图书馆现在是否搬回原来的旧址了,在上海,一个借书卡可以借15本书,可以在任一图书馆归还其它图书馆的书,我还是决定抽时间去看看,或许已经搬回原来的地方,不再是养在小区里的图书天堂,变化一定是有了。

四线城市的付费书院

坐标:陕西省 宝鸡市

对比上海和西北城市的社区图书馆,差异就更大,《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所挂职的碑林区是西安的城区,在前两年刚开始建设社区图书馆,也就更能理解我的家乡宝鸡市的图书馆,这里新建了一个市区图书馆,距离父母家5公里远,借阅的方式比上海松江社区图书馆先进,但是馆藏的图书却亟待提升。这样的四线城市还没有社区图书馆,我周围的家人朋友们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可以去社区图书馆免费借书。

每次回到宝鸡看望父母,习惯了在社区图书馆淘书的我,依然会留意和书有关的地方,书店、书院都是我会关注的地方。

一天,我发现在社区的市场中心新建的服务大楼二层有一家”简牍书院“,出于好奇我上去看了一下,竟然是一个像图书馆的书院,兼卖文具,还会有一些儿童课外培训班,令我有点意外——一个挺有意义的服务社区的图书馆场所,好像社区的人并没有发现它的价值。

这里分儿童和成人区,还有可以阅览的地方,环境也很幽静,在寒冷的冬天里还有暖器开放,我一下子感觉很温暖,中间的阅览区基本无人,我看了一下书架的书,也有很多可以借阅的书,考虑我只是短暂停留,花费了60元办了一个月卡(一年的费用是360元),300元押金,这样每次可以借三本书,虽然需要付费使用,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办了月卡。

我大概三天会换一批书,一个月里速读了20几本书。有时间我还会在那里工作和阅读,除了我和偶尔来借书的孩子和家长,基本没什么人。我看了很多绘本和文学类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本给成人读的绘本《你想过怎样的一生?》,一岁,一年,一幅图,一句话道尽0-100岁的人生历程与智慧,我从中借鉴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我们有了愉快的交流,曾经我以为他不善于交流,原来是我没找到好的话题。

一年后当我再次回到这里,发现图书馆的阅读区桌面被写大字的毛毡铺满了,这里失去了原来的感觉,图书区被缩小了,整个空间的阅读区也被侵占了,好像这种付费的借阅方式并没有在社区得到认可,社区图书馆的需求在四线城市远不如儿童培训需求大,还是要靠政府的支持。

社区图书馆“淘宝”心得

现代人网上买书很容易,但是那种沉浸在书世界里的徜徉,与一些你未曾认识的书相遇,阅读后的惊喜,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那种喜悦,我会感谢写作者、选书人和自己,这种淘到宝贝的感觉让我一次比一次更有兴趣和耐心去社区图书馆,不仅是免费,而且是找到自我的地方。

今天的内容来自每日书。写作者们在这里挖掘、梳理Ta们与书之间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每日书报名中!

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

期待你的书写!

点击小程序报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