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大坝早就该炸掉。”在2003年的一次采访上,一位来自西安的出租车司机语出惊人。

他还没在意记者的表情,反而自顾自的继续发起了牢骚:“三门峡大坝修好以后可苦了西安人。”

这座在1961年就投入使用的三门峡大坝,它的存在究竟是壮举还是败笔?

图丨三门峡大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样一座为无数人带来福祉的宏伟工程却遭到了西安人如此痛恨?

渭河洪水的背后真凶

2003年8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陕西人民饱受洪水的灾害。长时间高强度的降雨让渭河的水位不断升高。但是一个河的容量终究是有限的,集中的降雨让渭河再也承受不住巨大压力。

这条养育了无数陕西人民的母亲决堤了。夹杂着泥沙河水倒灌入南山支流,保护河岸居民生命安全的堤坝也在河水的一次次冲击下不堪重负。凶猛的河水就像脱离牢笼的野兽,冲着渭河流域的居民汹涌前进。

决堤的河水很快就冲向两岸的居民,还在睡梦中的人们瞬间被洪水惊醒,来不及多想的众人只能轻装上阵快速转移。看到自己的村庄淹没在洪水中,人们看了一眼后头也不回地就离开了。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渭河洪水的影响下,20多万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整个渭南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仅渭南市一个地区,洪水直接造成的损失就高达20多亿元

持续了43天的洪水将陕西1080万亩农田淹没,515万陕西群众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整个陕西的财产损失高达82.9亿元。

在渭南市的临时安置所内,无数的农民抱头痛哭,因为过不了多久,他们辛苦种下的粮食就能够丰收,但是洪水出现让他们一年的辛苦全部白费。看着即将成熟的庄稼泡在水中,他们的心中非常难受。

党中央在得知这次受灾情况后,即刻派出部队进行支援。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洪水灾害很快就得到缓解。虽然洪水褪去了,但是对人们心理留下的阴影却挥之不去。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当渭河流域的受灾群众开始重建自己家园的时候,负责调查洪水起因的工作人员也向人们透露这次灾害的原因。

三门峡水库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调查报告之上。愤怒的人们将心中的怒火指向三门峡水库

“三门峡水库早就该炸掉了。”一时间类似的言论充斥在受灾群众的心中。三门峡水库,这座黄河之上第一座水库真的是本次洪水灾害的幕后凶手吗?

调查人员在报告中明确提到,由于三门峡水库泥沙堆积情况非常严重,水库高水位的发电让渭河流域的泥沙堆积起来,这些无法流走的泥沙不断的抬升着渭河流域的河床。

图丨三门峡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而久之,渭河就成了非常危险的河流。再加上这次超出以往历史的降雨量,这才使得渭河再也无法承受,最后决堤,给渭河流域的群众带来了数不尽的痛苦。

三门峡水库对渭河有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要修建这个水库呢?

修建大坝的原因

黄河一直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用自己的“乳汁”滋养着中华大地。黄河流域的沿岸一直都是文明的发源地。

但是人们对黄河的感情从来都是又爱又恨,人们爱她的同时又非常痛恨她。因为这条河经常泛滥成灾,给周围的人群带来灾祸。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泛滥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中华儿女的大问题。大禹治水就是在描写治理黄河的情况。每当黄河汛期来临的时候,黄河水就会夹杂着无数泥沙从黄土高原一直冲向渤海。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比较平坦,河水也不像上游时那么湍急,这些河水没有带走的泥沙就留了下来。日复一日的趁机将黄河的河床越堆越高,逐渐就成为了地上河。

远远高出地面的黄河开始时不时的决堤,凶猛的洪水从河道汹涌而出,淹没周围的村庄。黄河历史上决堤的次数数不胜数,其中令人印象作深刻的就是蒋介石炸开花园口。

1938年,不顾他人阻拦的蒋介石决定炸开黄河,他想要利用洪水延缓日本侵略者进攻的脚步。蒋介石并不知道,他的这个行为会给当时黄河周围的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炮弹击中花园口后,这条母亲河再也没有往日的宁静,它像一只凶猛的野兽朝着自己的孩子扑去。湍急的黄河水不断的从决口涌出,面对汹涌的洪水,日本侵略者选择退去。

虽然成功的阻止日寇西进的脚步,但是源源不断的洪水也让周围的百姓流离失所。这次人为的灾祸,对周边造成的伤害难以抚平。黄河的决堤让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的大部分地区受灾。

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不计其数,全部的受灾群众加在一起足足89万多人。如此严重的灾难仅是黄河决堤一次的结果。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河依旧是中原地区人民摆脱不了的痛苦,看到新中国的人民依旧被黄河时刻威胁着,毛主席下定决心要驯服这条暴躁的母亲河。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到命令的水利部在对黄河进行实地勘探后,认为如果能够在黄河上修建一座大型水库,那么就能很好的解决黄河下游决堤的问题。

为了确保方案万无一失,当时的政府还从苏联请来了水利专家伯克夫来共同设计这座驯服黄河的水库。这位从苏联远道而来的专家看到整个计划的方案后,他认为水库应该修建在黄河的上游通关附近。

由于当时国内比较信奉苏联专家,对于伯克夫提案,大部分都虽然有自己的意见,但是碍于他苏联专家的名号并未发表。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沉默不语的众人,温善章决定挺身而出。在他看来,伯克夫根本没有考虑到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的问题,大量的泥沙会快速的在水库前堆积,不出几年水库内就会挤满泥沙。

而黄万里更是全盘否定了修建水库的想法。他认为如果再修建好水库能够减少下游的水灾,那么泥沙就会堆积在上游的流域,渭河等上游的流域就会重现下游的祸患。

由于当时太想要解决下游的问题,黄万里的观点没有被采纳,水库修建的工程依旧继续进行,进行商讨,最终将水库的位置顶在三门峡。

图丨三门峡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门峡水库工程浩浩荡荡的开工进行,此时黄万里再次站了出来,他向水利部提议,不能将大坝的彻底堵死,水库应该为泥沙留有通道。

但是苏联专家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伯克夫认为不出几年就能将黄河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彻底解决,那样就不会堆积太多的泥沙。

三门峡水库改进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库工程轰轰烈烈的展开。在当时,无数的人民都期待这个伟大的工程。这是苏联援助中国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期盼下,仅仅用时四年,就将这个伟大的工程给完工了。得知三门峡水库的完工,黄河中下游的居民开始欢呼起来,他们再也不会受到黄河泛滥的灾难了。

但是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两年,堆积的泥沙已经达到水库容量的一半之多,当时并没有被水库设计出沙口,这些堆积的泥沙开始向上游涌去,不断的抬升渭河的河床。

在三门峡水库建成之后,渭河流域的人们发现,渭河泛滥的次数明显多了起来。渭河附近的百姓也因为洪水的泛滥被迫转移到其他地方。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上游遭受这样的灾祸,中央决定对三门峡水库进行整改。为了解决堆积的泥沙,利用炸药将三门峡水库炸开两洞四管。

库存的泥沙虽然得到解决,但是上游的泛滥并未减少。

为了大大增加水库的排沙能力,中央决定继续增加排沙口的数量,将之前的四个扩成8个排沙口。

增加一个出沙口就需要花费1000多万,而这8个新增的排沙口就足足需要8000多万。

图丨三门峡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这次改造之后,泥沙堆积问题被大大减轻,正当人们高兴的时候,新的问题再次降临。由于泥沙排出的时候会磨损相关的仪器,遭受磨损的水库防洪能力大大降低。

不得已当地政府开始了第三次改造,除了对水库整体进行加固以外,他们还在水库两旁继续增加排沙口进行排沙。

三门峡水库的三次改造也证明了当时设计的漏洞。但是三门峡水库真的就是百害而无一例的工程吗?

作为黄河上的第一座水坝,三门峡水库很好的承担了防洪的工作,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黄河下游泛滥的次数大幅度的减少,这座水库也达成了下游人民的期盼。

图丨网络来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库建成之后,从这里产生的电能也源源不断的输送给河南、山东等地。

修建水库也让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三门峡水库也成为当地有名的自然风光,无数游客慕名前来,他们都想近距离的欣赏这座大坝的美景。

结语

三门峡水库从修建之初就饱受争议,一方面它承担了防洪的功能,为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了平安,另一方面,它的修建也给黄河上游的百姓带来巨大痛苦。

图丨三门峡大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单纯按照对错来评判谁也不能说清楚它的功与过孰轻孰重。但是三门峡水库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参考资料:
永远的丰碑--三门峡日报
敢说真话的黄万里--民盟南京市委
渭河水患灾起三门峡?炸坝悬念背后的利益博弈--新华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免责声明]
文章叙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