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对待自己身边的人,格外细心。

每到星期六,毛泽东都会让自己的秘书回家去,即使自己再怎么忙,考虑的问题特别多,但是他依旧会记得这些细微的事情。

有一次,田家英要出差,那么星期六肯定没有办法回家了,毛泽东特意叮嘱田家英要带上他的爱人董边。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田家英是笔名,四川双流人,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家英在家乡成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时,曾经与一位叫刘承慧的进步青年关系比较好,他到了延安之后,刘承慧则是留在成都搞地下工作。刘承慧的妹妹刘承智很早的时候就对田家英的印象很好,后来她也去了延安,两人在1940年结婚了。

1941年7月,毛泽东提议成立了中央政研室,田家英和董边都被调到了政研室。田家英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努力工作的人,到了政研室之后,他全身心地读书学习、搞研究、写文章。

刘承智则是一个喜欢活动、爱玩、好跳舞的人。

时间一长,两个兴趣不一样的人就出现了矛盾,于是刘承智就提出了离婚。

开始的时候田家英是坚决不同意离婚的但是鉴于女方坚持离婚,也只能同意。

离婚后,她的情绪非常不好,就躺在炕上不吃饭、不工作,也不起来。

政研室书记周太和就把董边叫了过去:“董边,你是支部委员,去做做家英的工作,他和爱人离婚了,情绪不是很好。”

由于平时两人经常一起工作,关系不错,所以董边欣然同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到了田家英的住处,董边就开始劝说起了田家英,开始的时候,还是很不错的, 可是当一谈到交谊舞的时候,田家英就说:“什么交谊舞,应该叫‘顶肚皮’。”

当时这种交谊舞刚从苏联传过来,在延安火的很,很多年轻的同志,特别是女同志都喜欢。董边也是一个舞迷。

一听田家英对于舞蹈的称呼,她就生气了:“你不跳就算了,不要胡说别人。”

田家英被董边的一吼,给弄得没脾气了,反而语气缓和了下来,两人的关系也好了很多。

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董边和田家英也熟悉起来,两人也相爱了……

董边也从中了解了田家英的一切。

田家英的家庭原本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曾国融经营着一家小中药店,母亲周氏在家操持家务,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与一个姐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四川连年的军阀混战,导致家中的生意一直不景气,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大哥继承家业,但是由于不善于经营,导致家境日益艰难。

母亲将希望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在她的坚持下,田家英从6岁时候开始读私塾,两年半之后,进入了成都省立北城小学就读。

就在田家英读完初中一年之后,母亲病故,家庭经济困难,田家英不得不中途辍学,只能在家中当起了学徒。

但是田家英并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立下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向,在自己的蚊帐上面写下了“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的对联,立志刻苦学习。

田家英四处借书,有了一点零花钱也都用来买书,还成了当地书店里的常客。大哥和大嫂心疼油钱,不准他晚上读书,他就背着家人,将油灯藏在铁桶内,盖上一块铁皮,借着桶内透出的光线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田家英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试着写一些短小的文艺作品。

经过学习和社会底层的敲打,1935年,田家英开始在一些报刊上面发表文章,当时他的笔名很多,但是田家英这个名字却是逐渐引起了成都文坛的注意,谁也想不到田家英这个名字的背后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

稍微拿到了一点稿费之后,他又重新萌发了上学的念头,但是家里的条件不好,哥嫂又不支持他上学,田家英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了成都最好的学校-县立中学。

就这样,田家英走上了一条卖稿费维持学习和生活的道路。

董边的家庭却是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家庭,由于她是家中第三个孩子,所以并不受重视,也没有人照看,在她5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地里干活,后来通过绝食与父亲抗争,才得以读书。

不同的生活环境,却有着相似的童年,使得两颗心更加的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家英有着文化人的那种不拘小节,走路的时候蹦蹦跳跳的,在陕北公学的时候,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田鸡”,从此以后,大家都叫他“田鸡”,他不但不生气,索性将笔名改成了田基。在政研室里,他的年龄最小,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田儿”,没有人叫他田家英。

田家英为人衣着也不讲究,鞋子经常破的露出脚趾头,衣服只有外边穿的一套,里边也没有衬衣。

董边在和田家英好上了之后,董边则是给他做了一双布条编成的凉鞋,还用他的一件一件粗呢子大衣改装成了一条裤子,用大衣里子做了内衣和内裤。

田家英穿上以后,政研室的同志们见了以后,开心地说:“你们快看,伊凡(我在延安时的名字)把田儿打扮得多漂亮啊!你们看到没有哇?”

这是田家英到了延安之后第一次穿有人专门为他做的衣服,心里暖烘烘的,格外高兴。

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简朴,每个人做过的衣服都是可以数得过来的,平日里的家当都放在一个枕头套里,如果有人结婚,就带上自己的行李,两个人搬到一个窑洞里就算结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物质生活非常俭朴,延安八年,每人就做过可数的几件衣服,平日全部的家当都放在一个枕头套里。如果有人结婚、就带上自己的行李,两个人搬到一个密洞,就算结婚了。

田家英和董边的婚姻则是田家英先提出来的。

有一天,两人到山上读报,读完了之后,田家英突然抱着董边说:“咱们俩结婚吧。”

这句话一出,把董边吓了一大跳,说:“结婚这么大的事,想一想再说吧,不要那么仓促。”

不过,董边还是答应了田家英的求婚,不过对于婚姻,董边还是来了个“约法三章”:

第一,家里的事要由女方做主;

第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第三不能因为工作调离了,感情就分离。

两人商定,结婚不拘于形式,只要和党支部说一声就可以了。

董边让田家英去说,田家英不好意思去,让董边去。

董边只好找了支部书记周太和,向他报告了自己准备和田家英决定结婚的消息,但是两人的婚姻不拘于形式,请周太和保密。

周太和同意了董边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12月12日的晚上,田家英和董边邀请了彭大章作为见证人。三个人正在吃红枣的时候,又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王恵德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问道:“听说你们结婚了,是真的吗?”

董边并不想声张,就回答:“没那回事,我们在这儿谈学习呢,你愿意来就参加吧。”

王恵德一听说要学习,就赶紧跑掉了。

第二天,董边和田家英宣布两人结婚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王惠德大叫一声:“我昨天受骗了,受骗了。”

1944年6月,董边发现自己怀孕了,就要到延安中央医院去打胎,但是接待她的苏联大夫告诉她,这是董边的第一个孩子,如果打了,第二个孩子就落不住了,不同意她打。

董边没有办法,只能让孩子在自己肚子里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边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与她同住的都是要生产的妇女,她认识了枣园后沟村村长的媳妇吴桂花,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生孩子了,前两次生下的都是死胎,她非常担心这次孩子还活不下来。

董边安慰她:“你别着急,如果生下来没活,我把我的孩子送给你。”

事实就是这么的巧,吴桂华生下来的又是死胎,董边三天三夜才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抱给了吴桂华。

过了几天,田家英去看过孩子,对董边说孩子长得像他,但是董边却告诉他:“像谁也不行,已经给人家了。”

后来,董边再也没有去看过那个孩子。新中国成立之后,田家英还托彭老总找回延安时的那个孩子,但是被董边拦住了,已经答应不要了,又怎么能反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家英与他的秘书逄先知

田家英是胡乔木介绍给毛泽东的,但是早在1943年,田家英这个名字就已经出现在了毛泽东的心里。

刚到毛泽东这里,毛泽东便问他:“你到我这里工作有什么想法?”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个答案,并不令毛泽东满意,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调换他的意思。

由于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时间一长,毛泽东与田家英就建立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田家英要到河南出差,毛泽东担心董边自己在家,特意叮嘱他要带上董边。

田家英却说:“我带不动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就问董边在哪里工作,当得知董边在办《新中国妇女》杂志的时候,笑道:“噢!她也是一个写文章的人,和田家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