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今年以来,市委组织部牵头各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以“产业人才强县”“紧缺人才聚县”“乡土人才兴县”“专业人才扶县”四大行动为抓手,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一体谋划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推动各类人才、团队、资源入县下乡支撑县域、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即日起,市委组织部联合揭阳日报社推出《聚才引智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报道,进一步宣传展示全市各地各相关单位推动人才入县下乡,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亮点,为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来自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73万,3年来累计增长10.7%,新增高层次人才11000多名,引进博硕士研究生1000多名,各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各项人才项目均取得新突破。一批批怀揣梦想、激扬青春的青年才俊纷至沓来,在揭阳这片发展热土上施展才干,入县下乡就业创业,为揭阳落实“百千万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动能。

党管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管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的根本优势,也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市委始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以“全市一盘棋”一体谋划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工作,通过“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我市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若干措施》《揭阳市“榕江人才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市委组织部发挥好牵头作用,指导推动市科技、工信、农业农村、商务、人社、文广旅体等17个部门将强化人才支撑纳入本部门落实“百千万工程”配套措施;指导推动各县(市、区)开展“启航计划”专题调研,按照“一县一产业一项目”方式谋划县域人才项目;推进揭阳市“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建设,强化与华南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着力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老大难”问题。

引才回归:构建网状分布的人才平台体系

在党管人才机制的作用下,我市在强化人才平台建设上接连出招:组建揭阳市科技专家顾问团,成立粤东地区首个青年硕士博士联合会,高水平推动揭阳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动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建成招生、技师学院提质升级、榕江实验室挂牌运作,延伸打造创新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链接全市企事业单位“两站一基地”,扎实推进县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建设,形成网状分布的人才平台体系。

“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揭籍人才,我市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可优先考虑这批外流的人才,从‘软实力、软环境’方面做文章,通过家乡情怀这个纽带吸引人才回归。”广东越群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揭阳市青年硕士博士联合会会长洪宇聪说。从小外出求学的他,对揭阳有着一份割舍不开的情怀,学有所成后更加坚定回报家乡的信念。他把水产养殖的专业知识带回来,扎根在广东省越群海洋生物科技研究院,持续科研攻关并取得突破,让开口鱼饲料的消化吸收性增加了15%,完成了鳜鱼、章红鱼、东风螺人工饲料的研发推广。

在洪宇聪的回流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加入越群海洋。“我们依托省级研发平台和博士工作站去攻克解决行业的痛点问题,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口碑,增强了对人才的吸引力,这是一个正向循环。搭建科研平台,不仅能促使项目落地,也能规范化运作,为人才提供成长空间。”洪宇聪说。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用得好。对此,我市不断整合优化人才政策,出台了《揭阳市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完善人才就业创业、安居保障、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六大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同时,我市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入县下乡”职称激励政策,推动基础教育、卫生、农业等重点领域基层职称倾斜政策落实落地;制订《揭阳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和高技能人才来揭就业创业激励措施》,落实高校毕业生返乡安家补贴等政策,全力保障人才工作高质高效开展。

来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孙鹤嘉,是我市2021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就职于市人才交流管理局,主要负责市人社局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的宣传审核、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和市人才驿站的日常运营,以及统筹各类人才交流活动。她说:“每一次人才政策的重磅推出,各行业部门的积极参与以及人才服务工作的用心用情,都让我深切感受到揭阳对人才的渴求、尊重和爱护。目前,我已被认定为揭阳市C类高层次人才,并享受人才政策福利,这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揭阳对吸引和留住人才、打造人才强市的坚定承诺和有力支持。”

为构筑重才留才“生态圈”,市委人才办牵头有关部门围绕揭阳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提供金融生活服务,协助办理人才认定证书,不断丰富我市柔性引才政策措施。同时,举办高层次人才联谊、传统民俗文化交流、各项体育类活动,助力青年人才融入城市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归属感,让更多的人才安“揭”乐业。

产才融合:产业人才强县破解发展瓶颈

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当前,揭阳正锚定绿色石化、海上风电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推动五金不锈钢、纺织服装、制鞋、医药、玉器等优势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迎来了以重大项目“一子落”推动全域跨越发展“全盘活”的发展格局。2023年,揭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全省第一。

面对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抢滩落户的重大机遇,我市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才需要,大力实施“产业人才强县”行动,坚持产业项目带动、人才工程牵引,注重向外引才借智“扩大增量”与本土人才培养“盘活存量”统筹推进,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促使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努力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在引育高端人才方面,我市围绕绿色石化和海上风电两大产业集群,靶向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0个、产业领军人才18名、急需紧缺人才700多名,链接外脑组建揭阳市科技专家顾问团,深化打造“才聚三江·智汇揭阳”人才品牌,高水平办好揭阳人才周、绿色石化产业学术研讨会、创新创业大赛等主题活动,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产学研项目合作;开展“揭籍博士团揭阳行”专家服务系列活动,推动揭阳一中广州校友会博士团返乡服务家乡、投资家乡,成功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等一批高端人才入驻揭阳市人才驿站。正是有了高端人才,我市“扬帆计划”获省提级升档,首个工业设计中心挂牌成立,高新区氢能创新研究院揭牌、榕江实验室及其中试基地投产运营。

在培育本土人才方面,我市围绕化学纤维、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县域优势产业,全方位引进培育产业人才;同时,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电商产业先行优势,组建电商培训联盟,依托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开展电商职业教育,助力揭阳快递业务量保持全国前列,蝉联“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产才融合已成为揭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并取得积极成效。广东工业大学智能制造工程系吴黎明、蔡凯武副教授团队已与我市企业签订各类合作协议30多项。前詹镇辣椒种植项目在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专家团队的帮扶指导下,种植面积已扩大至450余亩,带动稳定就业35人,完成产值180万元,村民增收近110万元。广东省越群海洋生物科技研究院帮助养殖主体国家电投揭阳前詹风电公司对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重新规划了更具经济盈利效益的深远海养殖项目,为揭阳的深远海养殖项目打一个漂亮的攻坚战,赋能“百千万工程”。

定向培养:紧缺人才聚县补齐民生短板

乡村人才缺失,来了留不住;基层老百姓看病难,就近就医需求无法满足;乡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作为欠发展地区,揭阳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人才紧缺,急需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对此,我市多维发力,围绕“百千万工程”人才需求,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编制修订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目录,深入实施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博硕士人才倍增、产业人才集聚、揭籍人才回乡“四项计划”,全力补齐重点领域人才短板,借智聚力,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基层流动,解急需紧缺人才之“渴”。近三年,我市共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093名、博硕士研究生1402名,动员揭籍大学生返乡4000多名。

为破解基层教育医疗“人才荒”,我市以实施医疗服务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优化基层医疗教育人才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2021年以来,全市引育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教师3822名,大力培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创建“三名”工作室,提高县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推动教师和校长有序流动,师资配置均衡化;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多渠道多方式引进补充医疗机构急需紧缺人才4075名,计划3年内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1050名医务人才;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实施医疗卫生人才三级帮扶,累计派出常驻帮扶队员2800多人次、柔性帮扶队员2200多人次、志愿者1.3万多人次,服务群众超30万人次;深入推进高水平医院创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取得“零”的突破。

同时,我市统筹市县事业编制设立“人才专项编制储备池”,落实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县域医共体内医务人员“县招县管镇用”等改革要求,稳妥推进基层专技人员职称“定向评级、定向使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破题落地,定向选派优秀人才到市直单位跟岗锻炼、到县镇挂职锻炼,进一步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服务基层:乡土人才兴县赋能乡村振兴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新农人、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汇聚我市乡村,为当地产业带来新面貌、新活力、新机遇。

去年毕业的揭籍大学生黄优娟,在家乡揭西县坪上镇当起了一名乡村振兴志愿者。在基层实践中,她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通过拍摄和发布短视频,宣传当地的农特产品、旅游景点和风土人文,让更多天南地北的朋友认识揭西,不断提升家乡知名度。“基层天地广阔,乡村振兴志愿者大有可为。我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馈家乡,为家乡建设发展出力。”黄优娟满怀信心地说。

在“百千万工程”东风吹拂下,我市深入实施“头雁提升、群雁建强、雏雁培育”三项计划,选优配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精准吸纳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返乡入乡;多形式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推广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孵化成长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推动揭阳人口红利加快转化为人才红利。

不仅如此,我市还聚焦基层一线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乡村工匠”“农村电商”培养计划;将符合条件的非遗传承人纳入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推动揭阳青狮、普宁英歌等非遗项目“爆火出圈”、走上央视、走向世界。

引才聚智:专业人才扶县充盈“蓄水池”

揭阳拥有众多优势传统产业,但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较少,企业寻才难、引才难、留才难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我市全面打好“平台聚才、柔性引才”组合拳,着力探索推动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要素实现跨区域流动,全方位打造市、县、镇、村共77个人才驿站和驿站服务平台,“两库一平台”累计入库各类专家人才近3万人,涵盖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规划建设、农业养殖、生物制药等多个专业领域,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20多项。揭阳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的上线使用,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服务“一网通办”,目前共有105名人才驿站常驻专家入驻该平台,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在线“开方抓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对接服务“百千万工程”。

玉器是我市优势传统产业,为打造“中国玉都”的玉雕人才品牌,揭阳产业园以玉文化人才驿站为主要阵地,通过“上门送服务”方式,积极宣传动员玉雕师参加年度职称评审和职称评级。在一系列措施加持下,当地获得官方认证的玉雕师从原来的30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人,极大地提高了“揭阳工”的品牌美誉度及附加值,营造了“重玉材更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位于揭阳高新区的揭阳市群星机械实业有限公司,遇到技术研发难题,通过市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向常驻专家库中智能制造领域的蔡凯武副教授带领的驿站专家团队发出了技术援助请求。2024年3月11日,专家团队深入企业现场,倾听企业的需求和困扰,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给予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协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

在推进专业人才扶县工作中,我市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稳步推进名优教师送教下乡、万名医师服务基层、科技人才“百团扶万村”、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兴乡等专项行动,共组织送教下乡86次,组建12个医疗团队常态化开展基层服务,选派53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61个市县帮扶镇,派遣50名高校毕业生开展“三支一扶”,并招募了323名乡村振兴志愿者到基层一线服务,组织2000多名青年大学生到镇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创新开展干部“双向互派”工作,组织选派32名市直年轻干部到县镇挂职锻炼,突出基层导向,引导党政人才、民生领域人才等资源力量下沉至县域、服务在基层,形成合力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