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太原市长风商务区,

一座以中国红和青铜色

为建筑外墙主色调的建筑群十分吸睛。

这里是太原市博物馆,

太原市文化地标建筑之一。

5月14日,

“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

山西主题活动第六站

来到这里,

与广大游客和网友一起领略

“五千多年文明史”之“雄风浩荡”

一个小时联播,

全网70余万人次观看、点赞,

众多网友表示“明天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原市博物馆外景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网友与主播“同频共振”

感受山西在文明史上的浓墨重彩

“太原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历史脉络,上溯远古下至明清,呈现太原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本次联播,从位于太原市博物馆三层的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开始,馆长徐宝军与讲解员甘露一起,带领大家“云游”太原市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器、陶器、乐器……随着直播的深入,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在镜头前展现出它们的独特魅力。“老师讲得嘎嘎好,代入感很强”“致敬宝贵的历史文化”“了解历史,文化复兴”……网友们与主播的同频共振,让这场直播别具意义。它仿佛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使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三晋文化的魅力。

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厅中立着一座人物雕像,头戴冠冕,右手抚须左手持剑,面容庄重、威严。在这位人物面前,主播甘露给大家讲了一个有关春秋赵氏家族的故事。这座雕像刻画的就是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简子,原名赵鞅,字志父,晋国六卿之一。

“赵简子以卿主政晋国数十载,也是晋阳古城的创建者和战国时代赵国的奠基人。2500年后,太原金胜村出土的赵卿墓,很可能是赵简子之墓。这座豪华墓葬,再次显示了春秋赵氏的显赫与荣光。”甘露一边介绍,一边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一起来到位于太原市博物馆四层的赵卿墓车马坑,透过这座墓葬,感受山西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留下的浓墨重彩。

“镇馆之宝”赵卿墓车马坑前

刚烈豪壮的晋阳扑面而来

出土于太原金胜村的赵卿墓车马坑,是太原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87年,太原一电厂在扩建厂房时意外发现了一千多座古墓,其中包括首次发现的春秋晚期晋国赵卿墓(编号M251)及其附葬的车马坑(编号M252),其规模之大、等级之高、遗物之丰富,在之前所发掘的晋国墓葬中无与伦比,可谓研究晋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跟随着甘露的讲解,透过这座墓葬及车马坑,那个刚烈峥嵘的晋阳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卿墓车马坑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步入四层展厅,一个曲尺形大型车马坑跃入镜头。“赵卿墓车马坑由车坑与马坑两部分垂直交汇组成,面积达110平方米。根据考古报告记录,车坑东西长12米、南北宽6米,深4米至4.5米,位于曲尺形平面西部。”甘露引导着镜头,一边走一边说,“我们可以看到,16辆车,是由1辆圆舆车和15辆方舆车组成,这辆圆舆车造型独特,结构精巧,装饰精美,车厢宽敞舒适,是目前全国仅见的一辆圆舆车。据专家推断,这应是墓主人的专用座乘,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气派和威仪。这辆圆形舆车的车门上,有插旗的孔,可以想象到,当时战旗猎猎作响,迎风招展,正是赵卿指挥着车队、马队向敌方的阵营进军的场景,其余15辆方舆车均为战车,它们组成的庞大军队,也正是墓主人生前作为晋国正卿拥有煊赫权势的真实写照。”

在车坑旁紧挨着的就是马坑,46匹马体遗骸除个别部位腐朽残缺外,整体状况良好。这些马,马头向西,自北向南排列,头大、颈粗、躯干长,四肢短,平均身高148厘米,均属于蒙古马系,它们能耐得住-40℃的严寒,能踢碎孤狼的脑瓜,在战场上勇猛无比。车马坑中46匹马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仿佛在随时等待着冲锋号角的响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卿墓车马坑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与车马坑一同展出的,还有赵卿墓出土的大量文物。

以出土的青铜器为例,不仅数量庞大(1402件),礼乐兵舆种类齐备,而且鸟尊、匏壶等精品迭出,新工艺层出不穷,表现出鲜明的晋国文化特色。在铸造工艺上,显示了晋国先进的铸造技术。在器物的装饰工艺上,采用了镶嵌、错金、包金术三项新技术,而浅线条镂刻技术更富有特色。在纹饰表现力上,夔、螭、虺等神怪动物花纹数量最多,但多为纹样带,表现出狰狞可畏的面貌(形象),而虎、牛、鹰、鸷鸟等写实动物最为普遍,多为浮雕,表现出亲善可爱的神态,可谓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总之,赵卿墓青铜器的造型已由厚重转向轻巧,刻镂由深沉转为浮浅,纹饰由简单、神秘趋向复杂、实用,代表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先进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卿墓出土的夔龙纹莲盖方壶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赵卿墓上承春秋,下启战国,处于社会的重大变革时期,对于研究东周特别是晋国的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500年前,赵简子肇建了晋阳,开创丁晋文化的新局面;2500年后,赵卿墓在金胜村重见天日,再次展示了昔日赵氏的豪华生活,让昔日的晋阳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自公元前497年太原建城以来,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先后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北齐政权的别都,是东魏、唐朝、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的陪都,故称太原为‘九朝古都’。”太原市博物馆馆长徐宝军介绍,赵卿墓车马坑作为春秋时期晋国正卿赵氏墓葬的陪葬坑,具有极高的陈列价值、历史价值及研究价值,是太原城市历史开端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卿墓出土的匏壶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专家解读

特邀专家:常一民,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二级文博研究馆员,常一民考古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一民

春秋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化看太原。作为三晋大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遗存丰富、文物众多。太原市博物馆的赵卿墓车马坑是如何证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其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有着哪些贡献?

“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一个历史进程。”常一民说,“赵卿墓车马坑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正好处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真实写照。”

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晋国是一个重要的诸侯国。春秋初,至晋文公称霸时,六个异姓贵族,成为晋国举足轻重的新兴势力。他们是赵、魏、韩、范、中行、智氏,即所谓的“六卿”。春秋末年,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旁落,分属六卿,史称“六卿专权”。赵简子为了让赵氏在晋国政局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始了北进行动,即在其新的采邑地(今太原古城营一带)营建了一个军事城堡,并以此为中心,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至此,晋阳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军事重镇。

在常一民看来,赵卿墓及其车马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首先,生动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赵卿墓出的许多器物,兼具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特点。比如,一件名为虎鹰搏击透雕戈的器物,带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民族风格。赵卿墓出土的虎形灶也兼有中原和草原文化特点。此外,有研究表明,车马坑中埋有狗骨,可能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表明了春秋时期中原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现象。文物无声,却见证并述说了中华文明早期的开放与交流、包容与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卿墓出土的虎形灶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第二,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很多礼仪制度都是通过考古发现的特殊墓葬表现出来的。《周礼》中有关列鼎制度的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赵卿墓出土的升鼎,数量最多一套为七鼎,显然享用了诸侯之礼,超出了他所任官职的等级。这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也显示出赵卿在晋国显赫的地位。“这里的‘礼崩乐坏’并非贬义,而是代表着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来临。”常一民说,“从赵卿墓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以争夺土地为特征的封建制度的前兆,一个新时代的萌芽已经产生。”

第三,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和制造工艺。春秋时期,战车是一种既先进又复杂的工具,要融合木工、金工、皮革工和漆工等工艺,制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力学、几何学等知识。赵卿墓车马坑的埋葬十分讲究,16辆车都是“倒”放着的,车厢着地,车轮悬空。这种独特的设计、独创的埋藏方式,历经2500多年,车辆基本构件保持原形,各部件之间错位甚微,几乎都保持了原始的状态。另外,赵卿墓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表现出鲜明的晋国文化特色。在铸造工艺上,显示了晋国先进的铸造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原市博物馆展厅

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摄

“一边是农耕民族,一边是游牧民族,中国版图上有一条线叫做农牧分界线,太原的地理位置刚好就在农牧分界线上。”常一民介绍,“有时候,城市和人一样,被赋予特殊的历史使命。太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肩负着不同民族文化交互、融合的使命。”西周春秋时期,在太原地区活跃的正是戎狄部落。“大卤之战”或称“大原之战”,是春秋晚期晋国向北扩张领土的一次重要战役,从此晋文化亦即中原农耕文化进入太原地区,最终成为主流。

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在太原一带生存发展。同时,太原凝集中华佛教文明,带动中外文化的传播。数千年来,太原始终是三晋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才杰辈出,文俊迭起,遗存丰富,文物众多。据统计,太原市现有可移动文物20余万件,古遗址、寺观、宫殿、石窟、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两千余处,所有这些,是三晋文脉的延续,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特别联播预告

5月16日,

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运城博物馆一周年

及“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

“走进运城博物馆·寻根文明”特别联播活动

将于当天启幕,

届时广大网友可以跟随镜头,

感受中华文明的无限魅力。

本次活动,

由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山西省文物局指导,

运城市文物局主办,

抖in博物馆特别支持,

山西晚报社、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

运城博物馆联合承办。

运城,地处山西西南端,“大河由此向东流”,古称“河东”。这片被揽入黄河臂弯里的沃土,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脉厚重。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考察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运城博物馆以及历次在山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一年来,山西省和运城市文物部门扎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中华文明探源、历史文化传承、文物活化利用、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保护等工作,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本次活动联播活动的主题即“寻根文明”,将寻访植根在山西河东地区的中华文明,揭示文明产生的推动因素和内在逻辑,以及文明在山西河东地区的传承赓续。

本次直播,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张琪主持,她将与运城博物馆馆长王大奇,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尧亭,以及该馆讲解员左洁一起,带领大家走进运城博物馆,寻访植根在山西河东地区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展现山西和运城文物工作的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