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论

我国首个脑胶质瘤靶向药物获批上市;罕见病杜氏肌营养不良治疗药物地夫可特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出首张处方;今年护士节前后,很多医院在展示形形色色的护理小发明……本周的这些新闻,有一个共同的民生底色:心系患者之急之盼之需,用一个个破瓶颈之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温度,为生命健康保障注入更多新活力、新动能。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需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存在的实际问题,既能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更能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变化。一路破瓶颈,方能一路前行。

在推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解决一系列“卡脖子”问题的进程中,需要通过破瓶颈来开辟通道、攀登高峰。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之一。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北京天坛医院江涛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开展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病因学研究,并由此自主研发出我国的小分子靶向药物。这是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

科技创新,破瓶颈是关键。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选择14家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高质量发展试点,并提出: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强核心专科能力建设,提升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诊疗效果;紧盯国际医学前沿,在脑科学、再生医学、生物医学等关键领域,深化医教研产用协同攻关,形成一批国际领先、服务临床的原创性技术。今年2月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

由点及面、以面带全,形成推进卫生健康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人民健康保障的基石就会越来越稳固。而这既需要突破科技创新中的一个个学术瓶颈,更需要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进程中,需要通过破瓶颈来啃下硬骨头。

通过“急需用药绿色通道”临时进口药品,北京协和医院给罕见病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一种急需药械的引进只是起点,一种模式的成功开启意味着更多药械的引进、更多患者的受益。

深化改革,破瓶颈一直在路上。“港澳药械通”政策自2021年4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首次落地至今,已从粤港澳大湾区扩展到内地一些城市。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患者提供与国际同步的创新药械供给”的探索,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这是直面临床急需、患者急需,敢于破瓶颈带来的成效。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医改在持续深化。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能力现代化、体系整合化、服务优质化、管理精细化、治理科学化。这些要求给破瓶颈指明了发力方向。

保障人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持续努力。深水区的改革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破瓶颈需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需要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患者体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进程中,需要通过破瓶颈来添温度、提能力。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有不少“护理神器”,如具有止血和提醒功能的护理止血夹、既保暖又防滑的婴儿床垫套等。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人文护理示范单元里有不少“护理助手”,如危重症患者呼叫用的小黄鸭、重症患者锻炼肺功能用的气球等。这些小发明,都是护士根据临床中发现的问题,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增加患者舒适度而设计的。小发明让患者享受到了优质暖心的护理服务。

优化服务,破瓶颈的力量在凝聚。2023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开展持续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要求从诊前、门诊、急诊急救、住院、诊后等全过程,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创新理念、创新模式、丰富内涵,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参与其中。

一位位普通的护士,正因为心里装着患者,才有了一个个小发明。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制度,让“心里装着患者”成为一种文化风貌,凝聚起每一位医护人员破瓶颈的力量,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破瓶颈需要胆识、担当、智慧、坚韧,更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破瓶颈之举多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健康根基就会更稳了。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王乐民(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ZY7JOFF】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