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是最合理的有机质归还路径,无论是直接还田、堆腐后还田还是通过饲料化利用过腹还田,都能有效补充土壤有机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也都表明,长期秸秆还田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重构健康土壤生态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秸秆还田利用方式多样。我国秸秆还田方式主要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肥腐熟后还田等。全国秸秆资源台账显示,2022年秸秆直接还田率达52.3%,是秸秆还田的主要利用方式。受我国作物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特征差异大等影响,秸秆直接还田方式呈现多样化。东北玉米秸秆还田包括粉碎深翻(>25cm)(~50%)、碎混旋耕(0—15cm)(~30%)、地表全覆盖免耕深松和地表覆盖条带少耕等方式。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采用深翻还田方式,小农户多采用旋耕还田方式。黄淮海秸秆以小麦和玉米秸秆为主,还田方式主要是小麦秸秆粉碎留高茬免耕播种玉米,玉米秸秆粉碎后翻耕、旋耕或覆盖免耕播种小麦等方式。以玉米秸秆粉碎翻耕/旋耕播种小麦为主。长江中下游及华南稻作区有双季稻冬闲、稻麦两熟、稻油两熟等种植模式。双季稻区晚稻秸秆留高茬粉碎覆盖、春季翻耕还田;早稻秸秆切碎旋耕还田。稻麦和稻油等水旱两熟区,中稻秸秆粉碎翻耕或旋耕或免耕还田;小麦和油菜秸秆粉碎翻耕或旋耕还田。

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培肥土壤、提升地力。促进土壤肥力提升。秸秆还田为农田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和良好生长环境,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加速秸秆中有机物的转化,增加了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与功能。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增加,能够有效提高土壤的养分供给能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通过增加输入土壤植株残体实现土壤固碳,长期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据黑龙江集贤、吉林梨树、辽宁铁岭、内蒙古科右前旗等秸秆还田土壤质量定点监测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2016年平均提高了0.3—0.5g/kg。

秸秆还田不当会影响后茬作物出苗等问题,建议要提升还田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区域,实施秸秆科学还田行动,统筹考虑种植生产现状、农民接受度、技术成熟度等,选择基础较好、机械化水平高的秸秆产生大县,打造秸秆科学还田典型样板。二是强化科技支撑。依托国家科技研发计划等,组织优势力量聚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最适还田量、还田方式、还田配套农艺措施等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形成适宜不同区域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技术规范,并结合实际情况示范推广。三是强化还田监测。开展秸秆还田生态效应长期定位监测评价,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等粮食主产区加密秸秆还田监测点,构建全国监测网络,用科学数据分析评判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病虫草害发生、土壤肥力等的影响。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农艺师碌碌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高级农艺师 孙仁华

统筹:李丽颖 刘趁

图片:新华社

监制:侯馨远 编辑:杜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