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手工补息、智能通知存款、中长期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这些曾被银行看作揽储“利器”的创新产品,正在一一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去银行转一圈根本不知道要买什么。之前保本保息的存款类产品,要么额度收紧,要么下架整改,剩下的利息又太低。钱拿在手里,心里很慌,所以有空就到家附近的银行网点了解一下。”5月中旬,家住上海的边女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边女士一直习惯到银行选择合适的产品,让积蓄保值增值。让她没有料到的是,前些年收益率能到5%甚至6%的存款类产品,如今不仅收益率一降再降,而且还经常抢不到。

为应对净息差下降和加强负债管理,银行的高息存款类产品逐渐退场。未来,银行揽储将有哪些新打法?储户该如何应对?

高息存款产品没了

2023年一整年,存款挂牌利率经历了“三连降”,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更是步入“1时代”。

最近,边女士感受到,定期存款利率越来越低,银行都不愿意让她买五年期的定期存款。而且五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特别低,甚至有些五年期和三年期的利率没什么区别。她已经放弃在大行存定期了。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利率稍微高点儿,但也是一路下调。以往如果存款金额较高,银行会与边女士协商,进行私下补息。如今,这类方式的操作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而且,边女士发现,以往每逢岁末,银行都在大力拉存款,各类营销活动比较多,银行会通过赠送礼品等方式进行补息。但去年底,各家银行的揽储营销力度远不及从前,甚至有些银行都不做营销活动了。

春节前后,边女士在咨询多家银行后,仍没有找到中意的存款产品,最后配置了一款储蓄型保险产品。在她看来,这款产品虽然牺牲了一些流动性,但利率水平相对理想。

据了解,最初,银行手工补息是由于系统错误、人为失误或者特殊政策调整等原因,导致利息未能按照预定规则自动计算并入账,银行会通过人工干预方式进行利息的计算、核对及补发。然而,随着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手工补息逐渐异化成为完成揽储任务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一家股份制银行担任理财经理的李强透露,银行绩效考核压力很大,在月末、季末或年末等冲存款规模考核的时候,银行可能会拿出一部分业务费用来补贴客户的利息收入。贴息金额会根据客户的存款规模大小等情况进行浮动。

李强介绍,以往银行会组织一些营销活动,比如赠送加息券或生活用品等方式,变相给储户额外的存款收益。部分银行还会和购物商城合作,赠送储户相应的商城积分以兑换礼品。有的银行会选择与第三方中介合作,邀请储户加入社交群,然后开通“白名单”,让这些客户获得隐藏的高息存款产品。

手工补息突破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在增加银行负债成本的同时,会导致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加剧。因此,这类操作方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今年4月初,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各家银行对手工补息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其纳入监测管理范围,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上限的补息;要求银行立即开展自查,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

实际上,除手工补息外,大额存单、通知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保证本金安全又兼顾略高收益的存款产品,曾是储户心目中的香饽饽,更是银行揽储的“利器”。近期,这些产品正在加速退场。

经济观察报注意到,在监管叫停手工补息的同时,主打“较高利率、较高安全性以及灵活期限选择”的大额存单在不断收紧额度,部分银行甚至直接暂停新发额度。截至目前,包括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相继停售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并且对于何时上架此类产品,暂时无任何计划。“不夸张地说,现如今大额存单的额度比春节的火车票都难抢。银行补息越来越少,买大额存单拼手速又拼不过,现在我就指望智能通知存款和结构性存款。没想到,最近银行发通知说,智能通知存款也要下架了。”边女士说。

据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广发银行、渤海银行、厦门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于近期发布公告,下架智能通知存款产品。

在边女士看来,智能通知存款兼具活期存款支取便利和定存的收益,满足了储户对收益与流动性的需求。眼下,只剩下结构性存款产品还在坚挺。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一种介于存款和理财之间的特殊产品,兼具存款的安全性和理财的高收益性。其本质是一种将大部分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同时将少部分资金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金融指标挂钩的金融产品。

李强表示,这种设计使得结构性存款在保障本金安全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一般来说,如果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在1%至2%之间,投资者基本上可以拿到中间收益率。在智能通知存款下架后,来银行咨询、购买结构性存款的储户增加了不少。

高息存款产品消失背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高息存款产品陆续退场,是银行净息差和负债端持续承压的结果。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披露的数据,2023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跌破1.7%,至1.69%。这一净息差水平已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自律机制合意净息差1.8%的“警戒线”。

目前,净息差下滑趋势仍在延续。安永日前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显示,今年一季度,有24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了净息差数据,其中22家继续下降。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净息差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走势受到宏观环境、信用周期、货币政策,以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走势等多方面影响。同时,与各家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客户结构也有一定关系。当净息差降至历史低位时,意味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管理风险,以确保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江瀚认为,加强负债端成本管控,放弃高息存款也就成为商业银行的一种必然选择。此外,监管部门看到了这些所谓创新使得银行过度追求短期收益,忽视长期稳健经营,从而累积系统性风险。因此,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智能通知存款等创新型存款产品的监管,同时给智能通知存款的下架明确了基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目前部分银行下架智能通知存款、调整大额存单等行为,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尤其对大额存单、智能通知存款等产品负债占比高的银行影响相对大一些。但大额存单等存款类产品占整体商业银行负债比重相对较低,对降低整体银行负债成本有限。更重要的是,银行下架或调整相关产品,有助于维护存款市场正常竞争秩序,减少高息揽储等影响。

如何留客?

在监管趋严、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银行的存款规模随之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2024年前4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了7.32万亿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数据,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1.24万亿元。这意味着,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了3.92万亿元。其中,4月份企业存款减少了1.87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居民存款减少了1.85万亿元,同比多减6500亿元。

存款规模下降让银行压力陡增。合规之下,什么方式能够替代此前的揽储的手段留住储户,成为摆在各家银行面前的难题之一。

李强表示,近段时间,行里针对白名单客户上架了一款类似于智能通知存款的产品,同样是定期活期互通,闲钱满期以后可以享受到定期利率。目前客户对该产品的反响不错。后续其他银行应该也会有所动作,毕竟谁都不想流失好不容易沉淀下来的客户。

对于此类情况,江瀚分析称,如果大量储户流失,银行也容易面临流动性风险,即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这种压力让银行正在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处境。一方面,银行降低风险的需求让其不断压降“创新”存款产品;另一方面,过低的收益却带来了用户的流失,这种中间度的选择就显得异常重要。

就银行本身而言,周茂华认为,可以顺应市场需求加大财富管理、零售等业务发展,稳步提升轻资产与轻资本业务比重,增强客户黏性,也有利于活期存款沉淀,降低综合负债成本;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与风险能力,降本增效。

对于后续银行如何留客,江瀚建议,一是强化一揽子服务,银行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是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如财富管理、投资咨询、保险代理等。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黏性,使客户更倾向于在银行进行多种金融交易。

二是在合规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在低利率时代,银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吸引客户。例如,银行可以开发一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或者推出一些具有特色的贷款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此外,银行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来提升金融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是提升差异化的服务能力。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风险偏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例如,对于高净值客户,银行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对于年轻客户,提供更加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银行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青经济观察报记者

经济观察报记者
华东新闻中心
主要关注金融领域,重点报道银行、保险和金融科技等市场动态。
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wangq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