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一众开国将领中,三杨上将可谓是我军将领中的佼佼者,他们都是身经百战,军政全优,而三杨中尤属杨成武最具传奇色彩,毛主席都称赞他是白袍小将,但杨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员将领,在上世纪70年代杨成武一度担任代理总参谋长,要知道,这个职务之前一直都是元帅大将级别的将领担任,可见中央对杨的重视,而身处南京的许世友听说了这个事以后,他说道:“老杨这个人是挺好,但就是说话口无遮拦”,后来的情况也印证了许的预判,杨成武在一些事情上说错了话,被撤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成武上将

而这个杨成武上将的这个争议,也体现在抗战时期,当然争议是争议,杨成武上将的战功肯定是实打实的,我们把事情从前往后讲,1937年,红军全员改编,杨成武所担任师长的师缩编成115师独立团,之后杨成武更是参加了平型关大捷,不仅如此,他还一路追击敌人收复了涞源县城,是有一种白袍小将的战斗风格。

可这个涞源县城实际上是一个小县,全县人口才十几万,而在涞源的不远处的易县可是一个大县,有三十万的人口,更是有着“北岳首县”的美誉。而杨成武也在为部队是否攻取易县和向哪发展而思考,于是他就把涞源附近的乡绅给请了过来,问问这些当地人,看看附近都是什么情况,这就引出了一个故事,那就是现在当地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杨成武问策涞广灵”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见当地的几位饱学之士,看着这个年仅24岁的青年团长,不由得很是敬佩,于是他们开始说起周围几个县的地理和一些历史,在说到易县的时候,把周围的几座大山都介绍了一遍,可这时老者看着杨成武的脸庞却是犹豫了起来,杨成武见状,叫老者但说无妨,八路军接受任何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老者说:“这个易县尤其属狼牙山最为险峻,历史也最为悠久,当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在这附近,而辽宋时期杨家将征战的两狼山也在附近,当时的金刀杨令公就是率领杨家将进了两狼山,结果惨遭大败,最后杨老令公更是撞死李陵碑,中国远古以来,讲究相生相克,杨业姓杨,谐音“羊”,正是有着大将犯地名的危害,正所谓是“羊入狼口”,今时杨团长少年英雄,精忠报国,远胜杨业,恰巧的是您也姓杨,而这个狼牙山是“狼”,正巧是犯冲,所以杨团长您还是小心行事的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们不说这个犯地名的事是真是假,但从实际来看,之后杨成武是没有进军易县,而是向蔚县进兵,不过杨成武的这个考虑显然是根据当时的战局所做出决定的,可见他不信这迷信的一套,到了1938年,杨成武的独立团已经改编成晋察冀一分区了,当时的情况是日军实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压缩,这就使得一分区在蔚县和涞源的根据地越缩越小,仅仅有走马驿 银坊两个地方,面对如此情况,晋察冀一分区决定挺进狼牙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当时的狼牙山南北地区两个地方,各驻扎着一股顽军,分别是赵玉昆和孟阁臣,这个赵玉昆是原来国民党的一个大头兵,后来在易县狼牙山地区拉了一支队伍,孟阁臣也是如此,但孟阁臣的身份是比较特殊,他当过东北军又当过中央军,而且还是一个连长,我们晋察冀军区秉承着抗日统一战线的目标,也是想着把他们给争取过来,之后这两股人马也同意了。

这就跟亮剑中的情节一样,虽然他们加入了八路军,但身上的旧恶习难改,尤其是孟阁臣这支队伍,当时他们已经被改编成晋察冀军区第六军分区,可孟阁臣本人却是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同时他还与日军勾勾搭搭,这样我军就更不能容他了,于是,晋察冀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上报给聂荣臻司令员,决定以武力剿灭他们,而此时的孟阁臣还在觉得杨成武不敢来狼牙山,就是上文说的犯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杨成武却是不怕这个,杨成武先是叫孟阁臣过来开会,孟阁臣是假意推脱,然后他还耍了一把小聪明,叫了一些手下来给一分区的官兵们送酒肉,想让我军来一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种情况下,杨成武先是扣下了送酒肉的孟阁臣手下,接着组织部队,趁着夜色奇袭孟阁臣部所盘踞的狼牙山南部,杨成武出动了一个半团和一个骑兵营,只一个小时就解决了战斗,可谓是干净利落,之后,一分区把孟阁臣部的财产全部收缴,光是给晋察冀军区运送的物资就用了二十匹马拉,不过这笔财产也是解决了晋察冀军区的经济困境,同时也使得一分区在狼牙山地区站住了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狼牙山真的冲杨成武吗?这个不好评判,但杨成武确实是在狼牙山地区遇到了危险,1943年,一向身强力壮的杨成武突然就得了疟疾,然后他就来到了狼牙山老君堂养病,不料正好是日军大扫荡,后杨转移到五峰寨养病,可就是在转移的过程中,被人发现告诉了日军,所以日军就来捉杨成武来了,当时他身边只有一个连,但根本抵不住日军,在危机关头,一分区二十五团又派来了两个连,才打退了日军,所以说这是犯冲吗?其实不是,这就暴露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晋察冀的精简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中的狼牙山五壮士

当时晋察冀军区下了命令,要各个分区把两千多人的大团,精简成只有两个营的小团,这就是晋察冀著名的“大团变小团”事件,所以才使得最有战斗力的晋察冀一分区战斗力大减,而杨成武是坚决反对这个决定,但最后也是拗不过,他的部队也是精简了,而这时的杨成武又展现了他的老性格,那就是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这个小团的政策不好,这就很惹其他部队的争议,这便是杨成武抗战期间最大的争议,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直率和寻求真理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有人说,“大团变小团”是聂荣臻司令员的意见吗?不是的,可以肯定的说不是,根据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回忆说:“有些人宁左勿右,为了进行长期的对日战争准备,决定对军区主力部队动大手术,“大团变小团”,有的主力团只保留两个营,部队大量裁减、分散,在缩减主力军的同时,又编散了一批作为地方军主力的地区队,把他们下放到县游击队里去”

这是后来聂荣臻元帅对女儿说的原话,可见他是极力反对的,而这个“有些人”究竟是谁?因为毕竟聂帅都没有明说,可见也是为了维护同志关系,所以在这里也就不深究了,总的来说,这个政策使得晋察冀的战斗力大幅度下滑。

以上参考资料来自《杨成武回忆录》和聂帅女儿聂力编写的《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

图片来自网络 探究真实历史 宣传正能量 无不良之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