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陪孩子来参加会考,我啥也没做,却累得吐血,只觉得困乏,打不起半点精神。

从自己累瘫的陪考中,一边体验自己的各种不容易,一边在想我的孩子是不是比我至少两倍的艰难?

想想看,我只是陪考了几个小时,不用自己写题,不用动脑子,也不用复习和学习,都已经累得想要劈叉,那孩子一天又一天都是这样的节奏,是不是更累?

再仔细一想,说是陪考,其实我啥心也没操,不过是陪着孩子一起来到考场,他考完给他递上一瓶水,带他去吃饭,除此之外好像啥作用也没起上。

可是累瘫的体验感是真实的,光是坐了几个小时,都已经身体吃不消了。想想自己不动脑子,随便做几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就已经觉得太不容易了。

孩子每天在学校从6点呆到10点,还不是只坐着这么简单,还要上课,写作业,思考和与疑难杂症斗智斗勇,这是多么值得敬佩和致敬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我之前拿着“为孩子好”的理由,不断催促着孩子学习,但凡眼见他多玩一会手机,多看一会电视,就忍不住想唠叨他快点去学习。

看到孩子贪玩一会,就气不打一处来,看着孩子写完了学校作业,还想让孩子去写一点拓展类的作业。

是不是真的应了一句话“己所不欲,专施于孩”。最摆烂的家长,大概就是自己啥也做不到,自己一直在刷手机,躺平,而逼着孩子一味的上进。

说实话,我在今天的陪考劳累中,不是想着我多难,而是一遍遍想着我的孩子平时该有多难啊?

这还不算,我之前做了那么多过分的事,说了那么多过分的话,孩子不仅没有对我发火,还一味跟我道歉,觉得是自己辜负了妈妈的期待,自己太不自律,惹了妈妈生气。

突然间,我真的好内疚,好自责,好心疼儿子啊。我不是应该感同身受他的不容易,多去理解他,而不是一味的给他增加压力,眼里只有他做得不好的地方,而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

我终于想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之前一提学习,就跟我吵,就跟我对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因为我真的提了很多无理的高要求,只盯着他犯的错,而从来没有换位思考,更没有用同理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试图去了解他的心历路程。

当我跟孩子做同样的事情后,当我感受到了各种不容易和身体以及心灵上的双重疲惫后,我真的好想抱抱我懂事又无助的孩子。

无法想象因为我过去的愚昧,多少次伤害过孩子的心?有多少次让他既纠结又愤怒,却又要照顾我的情绪和感受?

当我觉醒了之后,我只想对我的孩子好一点,更好一点。只想进步得快一点,更快一点。

这样,我就能用自己更高的格局以及更好地察觉来共情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切实的关心和恰如其分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庆幸自己坚持学习几年的心理学知识,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心理学知识真的一点点改变着我的心智模式、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

从每一件小事中察觉,共情孩子的经历,反思自己的问题,重建心智模式,调整行为模式,我想这大概就是一个妈妈变得足够好的刻意练习闭环。

过去的,我不想再后悔了,过去我做了很多做错,跳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误区,虽然自责但不想揪着过去不放。

做得好的地方叫成长,做得不好的地方是经历。

只有经历过错误,只有真正的痛过,才能破茧成蝶,才能成为足够好的人,成为足够好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码,现在的经历属于我。过去怎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今天开始通过不断学习,来成为一个新的自己,用察觉,用学习,用不断的成长来优化自我。

我想对所有妈妈说:但愿我们成长的速度,不要拖孩子成长速度的后腿。

爱可以创造一切奇迹,而妈妈自身的成长和蜕变,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从此以后,我不会再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只会要求我自己先做到什么。但凡我觉得孩子身上有我无法忍受的地方,我会先检讨自己做错了什么,我的孩子才会这样?

把父母当成孩子的“外人”,反而会更觉醒,更清醒和清晰,让自己先变得好起来,再带着孩子一起变好,而不是自己干啥啥不行却只想让孩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