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成功容易让人记住失败让人遗忘,那些能够名留青史的失败之计其实更加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史上五大失败的奇谋!

一、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是汉武帝对匈奴的一场胎死腹中的伏击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王恢的这个诱敌深入,瓮中捉鳖的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只是被一个无名小卒意外的破坏了。

汉武帝登基初期,因为受不了与匈奴和亲,想要开战,当时朝中有两派,主和派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主战派以大行令王恢为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恢想出个计划,派马邑土豪聂壹欺骗匈奴,说自己可以斩杀马邑县令,里应外合,让匈奴到马邑大肆劫掠一番,汉军则趁机设下埋伏,来一个瓮中捉鳖。

汉武帝理所当然的倾向了主战派。

前133年6月,马邑之谋正式展开。汉武帝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督四将,统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城周围的山谷中,准备伏击匈奴;又命王恢为屯将军,将兵一支,待匈奴兵南下后,兵出代郡,从背后拦截匈奴人的辎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署完毕后,聂壹以与匈奴贸易为名出塞,拜见了军臣单于,说他可以献出马邑城,单于起初狐疑,待聂壹详细说出整个计划——我在马邑城有内应,可以杀掉几个汉朝官吏,大王只需派兵接应即可。利欲熏心的军臣便轻易相信了。

双方还约定:杀死马邑令丞后,把头挂在城门上,作为攻城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聂壹用一名死囚的脑袋,忽悠住了匈奴使者。军臣单于兴冲冲的率十万匈奴骑兵长驱南下,浩浩荡荡的扑向马邑城。

然而此时,却出现了意外:当军臣单于马不停蹄地赶到武州后,意外发现,一路上漫山遍野的牲畜,竟无一个放牧人,疑心之下,便带兵扑向了不远处的一个亭堡,捉到一个边境小吏,询问之下得知了整个阴谋,当即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聂壹为了让单于上当,除在马邑城高挂几颗头颅外,还在城外百余里的地方散放畜群,以制造太平假象。不想弄巧成拙,却忘了派人看管这些牛马,反而让军臣产生了疑心。

韩安国带着三十万人马在马邑周围死等,等了几天也未发现匈奴,打探之下,才得知匈奴已逃归,只好临时改变计划,率领大军追了上去,但追到边界也未追上。

韩安国怕回去不好交差,就派使者去约军臣单于在马邑城较量一下,军臣单于说死也不上当,一口回绝了韩安国,韩安国无奈,只好空手而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带人抄出代郡,从北边迂回想去截断匈奴退路的王恢听到匈奴进到武州就退回后,也气得半死,但他领的两三万人怎敢和十万骑兵对抗?连匈奴人的辎重都未阻击就尴尬的退了回来。

大失面子的汉武帝回来之后就赐死了王恢,而那位贪生怕死的亭尉则被军臣单于封为“天王”,优禄甚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军臣单于自己所说:“我得到亭尉,此乃天意!”马邑之谋不可谓不周密,只是因为一些细节上没有做好,最终功亏一篑。

二、荆轲刺秦

荆轲刺秦,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秦王绕柱,荆轲受创八处,悲壮而死,而往往忽略了燕太子丹为这场惊天刺杀所做出的谋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找到既有决心又有勇力的刺客,他先是拜访了燕国“专业刺客”田光,在后者的大力举荐下,又更易了年轻力壮、“好击剑”的荆轲。

为了让荆轲“轻装上阵”,先是尊其“为上卿,舍上舍”,后又“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为了使荆轲能够接近秦王,他又拿出了燕国最肥沃的督亢地区地图,甚至还逼死了投靠燕国的原秦国大将樊於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为了一击必杀,荆轲所持匕首更是用百金购得,见血封喉,“以药焠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可以说,太子丹已经赌上了他所能押上的一切,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荆轲的刀子都递出去了,却依然没有成功,或许这就是嬴政或中国历史的宿命吧。

三、姜维临终一击

很多人说,姜维的连年征伐,穷兵黩武,使蜀汉油尽灯枯,士民皆“面有菜色”,还有人评价他志大才疏,十一次北伐劳而无功,乏善可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鸣不平。

真的不是才疏,而是手中牌面太差。

两国交战,拼的是顶端人才的数量,低端兵力的规模,商业、农业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君主的个人素质,甚至一部分运气成分。

而这一切都不在蜀国一边。

凭魏国的地广,司马懿、陈泰、邓艾有打输的底气。丢了祁山不怕,丢了斜谷不怕,丢了陈仓、丢了天水亦不怕。战略纵深长,就有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五虎剩下个赵云,五子剩下个张郃,但架不住魏人才众多,猛将如云,徐质被砍了不怕,王经、王双打没了也不怕,因为邓艾钟会已经在来的路上。

大国对小国碾压太大了。

这不是一个诸葛武侯,一个姜维能挽回的。

而姜维用自己最后几年的阳寿,所做出的努力,还差点让蜀汉重新翻盘。

景元四年(263年),邓艾偷袭阴平直达成都,刘禅听取谯周建议,抬棺出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家主公投降,姜维不得不剑走偏锋,假意投降,忽悠钟会反叛曹魏,在关中自立为王。

钟会成功被姜维说服,邓艾也被其诬告谋反,槛送京师,可惜钟会刚举起叛旗,就被早有所料的司马昭安排的卧底胡烈所杀,可怜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

虽然功亏一篑,但姜维的假投降之计使魏国内乱,还成功的“连累”了魏国两大帅才邓艾和钟会“赔死”,也不算一败涂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可能对姜维是真降还是假降,持有疑问,但近年来观点趋于一致——姜维投降是假,光复社稷是真。此观点的有力证明就是桓温部将在蜀汉王宫旧址发现的那一封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四、郑国渠

这应该是史上最典型的失败奇谋案例了。

韩桓王派郑国游说吕不韦修渠,本意是疲秦,通过修建一条10多年才能竣工的大渠,以达到掏空秦国,使其无暇东顾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却没想到,郑国就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工作起来十分忘我,这哥们居然忘了来秦的目的,正儿八经地开始为秦国造渠,不但未将其干成豆腐渣工程,还超额地完成了任务。

结果,这条渠灌溉了关中四万多顷土地,惠及了数百万百姓,大大增强了秦的国力,使关中一下子成了天下粮仓,天府之国。始皇高兴之下甚至将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计另辟蹊径,不可谓不毒辣周密,即便被人识破,也不得不入殻中,从短期来看,郑国渠拖住了秦国东向10年,算是成功的,对于韩国来说,谁知道十年之后,秦国怎样?其他诸侯会不会出现几位雄主?自己会不会逃脱灭国的命运。

但结果证明,其他六国都是扶不起的弱鸡,而韩桓王也为自己毫无战略眼光的行为付出了惨重代价,韩国是战国七雄中第一个被灭的。

五、金刀计

金刀计被奉为“四大阳谋”之一,其施计过程可谓是一环套一环,即便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无法破解。

慕容垂投靠前秦以后,就受到了苻坚的厚待,良田美宅不说,还以其京兆尹、冠军将军,拥兵权、参政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猛深知慕容垂降秦只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早晚必为祸患,所以多次进谏苻坚除之,但苻坚标榜“以德服人”,不同意。无奈之下,王猛只得施反间计算计慕容垂父子。

王猛虽然多次劝苻坚除慕容垂,但在慕容垂面前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是一副友好面孔,与慕容垂交好。

370年,王猛为统帅发兵征燕,他亲向苻坚请以慕容垂长子慕容令为参军,跟随出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行前,王猛去找慕容垂喝酒,推心置腹的说了一阵,最后言:“今当远别,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

对于这位前秦宰相,又是苻坚倚重之人,慕容垂不疑有他,随手就把家传金刀给了王猛。

当王猛率领大军到达洛阳时,他又买通了“金刀计”的另一主人公——慕容垂帐下亲信金熙。

金熙手拿金刀来到慕容令帐中,带来了所谓的慕容垂口信:“你我父子之所以投奔于此,无非是避祸。如今王猛心胸狭隘,数次想排挤我等,而苻坚面上礼让有加,实则心意难测。现在燕国那边颇有悔意,不走更待何时?事起仓促,来不及写信,特派人传口信,以金刀为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慕容令一看刀是父亲的刀,人也是父亲的人,说得也是言之凿凿,于是毫不犹豫的叛秦归燕。

慕容令跑了,王猛将消息传回长安,并且故意让慕容垂得知。

慕容垂怎么办?不跑,坐以待毙;跑,就坐实了反叛之名。

思前想后,反正自己对前秦也没什么忠诚,连辩解也不辩解,慕容垂就仓促出逃,结果在蓝田被王猛的追兵赶上,押回长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前燕自然不会放过慕容令,把他流放到了遥远的沙城。

金刀计过程精彩,但并未成功,因为王猛没有料到苻坚大度如斯,他非但没有责罚慕容垂,反而安慰他道:“你因为朝廷争斗,委身于朕。贤人心不忘本,仍念故土,也是人各有志,不值深咎。”对待慕容垂仍像从前一样。

在这场计谋中,王猛机关算尽,几乎算无遗漏,但最终却输给了苻坚所谓的仁义,天意如此,不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