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重庆广电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于5月17日发布

该标准体系有何特别之处?

对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当日,交通运输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就此进行了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发布会现场 闫隆頔 摄

着眼提升“双圈”

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了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前提就是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动车列车(资料图) 邹乐 摄

提出构建“1+3+N”

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川渝两地交通运输部门以标准为引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行管理协同联动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两地交通基础设施实现“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成渝“双核”间基本实现1小时通达。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区域合作进入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作为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顶层设计,标准体系提出,要构建“1+3+N”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即建立1套部省联动、区域协同的高效能标准化工作机制,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协同管理3个方面高品质交通标准需求,加快制定N项特色鲜明、科学适用的高水平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重庆市铜梁区的成渝中线高铁玄天湖大桥建设现场。(资料图)图:新华社

体系建设两步走

2027年完成第一阶段目标

市交通运输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标准体系聚焦五方面重点工作,即以标准提高综合交通网建设质量、提升出行服务品质、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打造协同治理样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突出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行管理协同联动三方面的需求。

50项重点标准主要包括两地要联合立项、共同制定、协同发布的区域性地方标准28项;鼓励先行先试、强化实施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项。

据介绍,标准体系建设分两步走:

第一阶段,到2027年,基本建立起推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

第二阶段,到2035年,通过持续完善和优化,进一步构建起更加系统全面、先进适用、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发布会问答精选

中国日报记者: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是重庆、四川两地交通强国试点的共性任务。按照国家区域标准化建设要求,两地具备哪些良好的标准化合作基础?在推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方面有哪些助力?

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郝祎介绍,围绕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我们与四川携手,积极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区域标准化先行先试,具备良好的标准化合作基础:

①战略定向提供了政策基础

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与四川开展了大量紧密合作,为两地交通领域标准化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②机制创新提供了协同基础

两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了交通互联互通专项工作组,签订交通建设、运输服务等“1+8”框架合作协议,将标准协同作为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明确区域标准化建设任务。

③标准供给提供了实践基础

以成渝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整合两地交通运输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优势资源,共同制定发布了一批区域性地方标准,交通行业发布数量居成渝地区首位。

两地以标准为引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落地实施了一系列智慧、绿色重大项目,在运行管理协同联动方面开展了重点工作试点示范,积极助力成渝交通一体化走深走实,有力推动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①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陆上,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容改造加快推进,在建和已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1条;水上,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全面提速,两地交通基础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②出行服务便捷高效

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实现了“一卡通”“一码通”,两地300多个汽车客运站、1123条线路实现联网售票。

③协同治理精准精细

“川渝通办”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跨省通办”从“能办”向“好办”转变。老百姓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期盼一步步成为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将以《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为引领,进一步深化两地标准化协作机制,强化创新成果标准转化,一体推动标准实施应用,为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标准动能。

中国交通报记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是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发展最大的期盼。请问《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建设,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有哪些重点考虑?

郝祎介绍,让成渝地区民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迈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在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上,今年将进一步思考服务的“软联通”,把标准协同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作为落实《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的首要任务。

①以标准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品质

重庆、四川两地高速公路运营的服务区有258对,停车区74对,每年服务驾乘人员超5.3亿人次,通过统一两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施配置、标志标识等标准,满足两地交通运输服务均衡、同频发展的需求,增强“一家人”的认同感。

同时,强化服务区信息发布和引导服务,改善高峰时段出行群众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如厕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品质。

②以标准提升省际公交运营服务能力

目前,重庆11个区县与四川6个市之间已经开行城际公交线路22条,日均班次550班,日均客流1.1万人次,周边群众跨省出行便捷度显著提升。

例如,重庆市双江镇到四川省磨溪镇距离仅10余公里,原来出行需要多次辗转换乘,川渝1路开通后实现了两镇公交直达,群众在家门口抬脚就能坐上跨省公交。下一步,将加快运营服务标准研究,提升线路覆盖、优化站点设置、加密发车班次、加强信息服务、丰富支付模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车站离得近、车辆来得快、出行更便捷。

③以标准提升涉企服务协同有序水平

随着川渝一体化发展,省际客运包车业务爆发式增长,仅2023年,川渝两地包车承接业务就超过47万趟次,包车客运标志牌的办理量也随之大幅上升。

为此,我们加快省际包车客运电子标志牌规范标准制定,推动实现运输企业线上申请、即办即用,极大简化审核查验流程,降低道路客运经营者负担,提升车辆调度效率。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协同区域执法标准、强化执法信息共享等措施,进一步净化两地运输市场,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