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邢玲

婚事新,丧事简,减人情,除陋习……连日来,记者在洞庭湖腹地益阳市大通湖区走访,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这是大通湖区打造“山乡尚礼·洞庭新风”移风易俗品牌带来的喜人变化。

拒绝“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一纸“民约”领新风

“办酒的账算不得,只有亏的、冇得赚的。表面上会收到不少的礼金,但迟早是要还的。成本却要自家出。”北洲子镇北胜村红白事主持人徐圣滨说,一场红白事,动辄10来万元,村民负担不轻。

账,人人都会算。既然只亏不赚,为什么还要大操大办?

“爱面子啦。”徐圣滨一语中的,村民最怕别人说孩子不孝、主家没钱,只得打肿脸充胖子。

觉醒者有之。金盆镇王家坝村今年72岁的周美珍,有两儿一女,儿女们家境尚可,也都孝顺。但2020年在操办其丈夫叶建新丧事时却很简单,有邻居“愤愤不平”:“这个叶老倌子,像狗一样被埋掉了。”

然而,这都是按叶建新的遗愿办的。他患病多年,去世前两个月,用简单易记的“打油诗”一再嘱咐:“不接乐队和拱门,不烧灵屋和纸钱。一切从简树新风,做个移风易俗人;父望儿女孝娘亲,常回家中谈谈心……”为了不让亲朋戚友责怪家人简单操办身后事,他还特地写道:“遗书事事写得明,邻友切勿怪后人。”

受叶建新的影响,这几年间,叶氏家族有老人去世,丧事一般只花三四万元,比当地动辄七八万元,少了一半。其亲家也多次表示,自己“百年”后选择生态葬。

榜样引领风潮。近年来,大通湖区充分挖掘叶建新式的典型,以全区27个村红白理事会成员为基础,广泛吸纳党员、离退休干部、文化帮扶志愿者等加入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屋场会、夜话会等方式,常态化开展“三拒绝、三倡导”,即拒绝“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累计宣传宣讲200余场次,带动全区95%群众积极响应参与,支持各类酒席减办、简办。

由村民自己讨论、自己创作、自己践行,突出红白喜事标准、引导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获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张贴在村委广场。推行文明积分兑换礼品,由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评议婚丧宴席,统一实施“积分管理”。目前,27个村均已制定新的村规民约,高标准打造“新风超市”3个,兑换物资5万余元。

每户年均人情负担由2万元降至8000元以内,每年村均人情负担减少300万元以上——

一群“都管”倡新风

河坝镇农丰村党总支书记徐建辉今年56岁,是一名资深的“都管先生”(村里白事主事人)。以往,都是主家愿出多少钱,他就根据预算来操办。“七八万元办一场白事,是基本操作。”徐建辉说,出于攀比心理,很多人家借钱都要办,有的丧事一办就是五六天,宁肯出钱“磨”自己,也不肯比别人家低一头。

让他下定决心劝服每一户请他帮办的人家,源于他主持自己一位发小的丧事。

发小因病过世后,其儿子含着泪找到徐建辉:“叔叔,我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又怕别人骂我不孝。”

徐建辉安慰他:“一切从简办!亲朋戚友、上下邻舍的工作我来做。”

这一场丧事,能省则省、能简则简,只花了2.8万元,创下当地最低,被议论了许久,却不乏赞同的声音:“只花了这么点钱,基本的也都到了堂,还能省下点钱留给孤儿寡母,要得!”

近年来,大通湖区引导徐建辉式的党员干部、乡贤、致富带头人等关键群体,带头劝导和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各类宴席和人情往来,以身边事教育和感染身边人,引导群众纠陋习、树新风、扬正气。全区161名“都管先生”积极响应,当地高额彩礼、低俗婚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明显改善。

目前,该区农村婚嫁彩礼由往年12万-18万元降至6万元以内,且以创业资金的方式返还给新人,“零彩礼、低彩礼”等文明现象在部分年轻人中逐渐流行,今年已有“零彩礼”婚嫁6起,土特产黄豆、芝麻、麻辣鱼等成为回礼女方亲戚的新风尚;除亲戚外的人情礼金控制在200元以内,每户年均人情负担由2万元降至8000元以内,每年村均人情负担减少300万元以上。

旧坟生态化治理推进生态复绿653亩,恢复为农用耕地333亩——

一次“迁移”树新风

婚丧嫁娶操办有了新标准,业已形成的土葬等历史遗留问题,又怎么办呢?

大通湖区有自己的办法:以群众零经济负担的方式全域开展旧坟整治,建设公墓节地迁移。

在河坝村农乐垸村横干二渠不足1公里的渠道边,原本排列着47座坟。“我家就住在渠道边,一打开后门就看得到那些坟堆。一到晚上,我们都不敢出门,瘆人。”村民胡移辉说。

村党总支书记邓建介绍,去年11月,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屋场会,村里做通了村民思想工作,“不与活人争地”“发展集体经济”。47座坟全部迁址公墓,节地安葬。旧址种上了500棵枳树。成材后,可为村集体经济年均带来10多万元收入。

迁坟,给经济发展腾地、给粮食生产腾地,这一点,金盆镇金桥社区的居民深有体会。

有一条“阴阳路”,堵在金桥社区居民心中多年:仅2米来宽,刚够一辆小车通行。两旁尽是坟堆,细数下来竟有2265座。遇到对面来车,就得靠一旁坟堆避让。

偏偏这又是一条数以万计居民的必经之路:上下学、上下班通行靠它,农产品出售、生活物资运输也得靠它。

2023年清明前后,镇里下决心以推进乡风文明、引导移风易俗为抓手,通过迁坟从根本上解决这条路的问题。

“迁!包括我父母、叔叔在内的10座坟都迁走!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做的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有着49年党龄的曹炳文老人,顶着压力,代表家族表了态。他说,这条路,刮坏了多少车、阻挡了多少发展,他一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老党员带头、镇村干部协力,这条路的整治很快行动起来。2023年底,这条长达1.8公里的路,在“零上访”的情况下,拓宽成了路基宽7.5米的双向两车道。“我们厂的大卡车终于能畅通无阻了。”金盆镇规上企业、湖南丰汇麻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剑波说。

目前,大通湖区累计对“三沿六区”(公路、铁路、河道沿线,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旅游区、住宅区、开发区和坝区)范围内的17406座坟墓完成迁移,推进生态复绿653亩,恢复为农用耕地333亩。(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