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是正文

“嘀铃铃!嘀铃铃!”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邻里纠纷吗?好好好,我马上就来,你们当事人在现场不能吵架、打架。”一大早,余林接到村民的电话,请他去调解一起矛盾纠纷。挂了电话,沿着曲折蜿蜒的乡间小路,踏着漫山的暖阳,余林来到了土桥村村民赵学忠家。

“赵学忠,你的诉求是什么?”这是一桩涉及当事人宅基地的矛盾纠纷,从30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有得到解决。在此之前,村小组、村委会多次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均未能有效化解纠纷。在调解现场,余林让各方当事人将对抗、愤怒的情绪发泄出来,以此发现焦点问题,寻找突破点。随后,余林运用法、理、情多维度调解方式,打开了当事人多年的心结。最终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这场历经30年的纠纷,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场景,是余林成为人民调解员22年时间里,最为日常的一幕。

20多年前,竹园镇龙潭村委会因土地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一度成为弥勒市的重点上访村。彼时,在龙潭小学代课的余林,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他临危受命,担任龙潭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林被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有什么需要,有什么诉求,我们都去找余主任。”在竹园镇龙潭村村民口中,余林是化解矛盾的“金牌调解员”,是田间地头的“布衣法官”,是人民群众身边的“解忧人”。

上任之初,为了更好开展工作,白天,余林奔走于龙潭村各小组,走访多个纠纷现场掌握情况,跟上访户交心谈心;深夜,挑灯苦读,自学法律,学完了法律专业本科全部内容。除坚持自学法律知识外,余林还学习心理学知识、语言表达技巧及调解技能,提升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林调解矛盾纠纷

随着调解工作不断深入,余林发现,农村矛盾纠纷涉及面广,小到邻里吵架,大到死亡纠纷。7年前,矣果村老丁一家正处在家庭矛盾最激烈的阶段,婆媳矛盾、老人赡养等问题让一家人冷战、热战,持续近三年。在2017年接到该纠纷,第一次调解失败后,余林便持续跟进调解,先后经过13次上门调解,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终于调解成功。“她们婆媳积怨深,心中的结像一块坚冰,很难融化。”余林凭着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情,用耐心、诚心、热心和恒心,融化了几人心中的坚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林耐心听取群众诉求

“只有群众满意,我才安心。”像这样一件件平常又不平凡的家长里短琐碎事,老余数不清调解了多少件。只要群众需要,他就倾尽全力去化解一个又一个纠纷,平息一场又一场矛盾。“冤家宜解不宜结”,很多案件比较复杂,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梳理问题,寻求最佳解决之道。他认为“基层调解就是要‘对症下药’,在查明事实的前提下,要多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样才能找出合适的方法,让矛盾迎刃而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林耐心听取群众诉求

从事调解工作以来,余林时常琢磨手中的案子,如何说好每一句话,如何将矛盾调解好,都要绞尽脑汁。“调解工作不能一成不变,要面对新时代新需求。”在日积月累的调解中,余林探索出“调节四步走、一条龙服务调解法”“庭审式、观摩式调解法”“持续跟进调解法”“庖丁解牛调解法”等多套调解技巧,用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把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调解之余,余林认真制作调解卷宗,1650份约120多万字的手写调解卷宗,凝聚着余林多年的心血和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林手写的部分卷宗档案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二十二年来,余林立足平凡岗位,坚守在调解第一线,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记在心间,把践行落在脚下。他始终把消除矛盾隐患、维护社会稳定放在第一位,成功化解3900余起矛盾纠纷,助推形成了弥勒市朋普、竹园、新哨镇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先后获得“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云南省司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在谈及未来人民调解工作时,余林说:“我将一如既往坚守初心,为调解工作挥洒汗水,成功化解万件纠纷,这是我最大的目标。”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

总编/杨锐编/张云龙 编排/孔德云

下载弥勒头条客户端

获取更多资讯

弥勒融媒法律顾问